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章 红楼八十三 小人 四 (第2/3页)
妃一面拭泪,一面传谕道:"今日稍安,令他们外面暂歇。"贾母等站起来,又谢了恩。元妃含泪道:"父女弟兄,反 不如小家子得以常常亲近。""这一段话实在嚼之无味,仍然象在"抄袭"前文元春省亲的情景, ""贾母等都忍着泪道:"娘娘不用悲伤,家中已托着娘娘的福多了。"""悲伤"二字太唐突! ""元妃又问:"宝玉近来若何?"贾母道:"近来颇肯念书。因他父亲逼得严紧,如今文字也都做上来了。"元妃道:"这样才好。""借元妃来"肯定"宝玉读书的"务正业",狗尾巴又露了出来, ""遂命外宫赐宴。便有两个宫女儿,四个小太监,引了到一座宫里。已摆得齐整,各按坐次坐了。不必细述。一时吃完了饭,贾母带着他婆媳三人,谢过宴。又耽搁了一回,看看已近酉初,不敢羁留,俱各辞了出来。元妃命宫女儿引道,送至内宫门,门外仍是四个小太监送出。贾母等依旧坐着轿子出来,贾赦接着,大伙儿一齐回去。到家,又要安排明后日进宫,仍令照应齐集,不提。"什么玩意,全是废文字啊! ""且说薛家金桂自赶出薛蟠去了,日间拌嘴没有对头,秋菱又住在宝钗那边去了,只剩得宝蟾一人同住。既给与薛蟠作妾,宝蟾的意气又不比从前了,金桂看去,更是一个对头,自己也后悔不来。"这里才写得有点意思, ""一日,吃了几杯闷酒,躺在炕上,便要借那宝蟾作个醒酒汤儿,"这话儿有趣,有曹雪芹影子,而且金桂和宝蟾的后续是必须要进行而且必须拼个鱼死网破的, ""因问着宝蟾道:"大爷前日出门,到底是到那里去?你自然是知道的了。"宝蟾道:"我那里知道?他在奶奶跟前还不说,谁知道他那些事?"金桂冷笑道:"如今还有什么‘奶奶‘‘太太‘的,都是你们的世界了。别人是惹不得的,有人护庇着,我也不敢去虎头上捉虱 子。你还是我的丫头,问你一句话,你就和我摔脸子,说搳话!你既这么有势力,为什么不把我勒死了,你和秋菱不拘谁做了奶奶,那不清净了么?偏我又不死,碍着你们的道儿!""这话仍然比较"硬",没有那种"自然冲突"的感觉,感觉"硬"是要让两人冲突起来,而且吵架的内容仍然是在炒以前冷饭, ""宝蟾听了这话,那里受得住,便眼睛直直的瞅着金桂"这个形容不但平庸,而且过分, ""道:"奶奶这些闲话只好说给别人听去!我并没合奶奶说什么。奶奶不敢惹人家,何苦来拿着我们小软儿出气呢?正经的,奶奶又装听不见,‘没事人一大堆‘了。""这话更是"无名之火", ""说着,便哭天哭地起来。"放屁!哪里就会"哭天哭地起来"?! ""金桂越发性起,便爬下炕来,要打宝蟾。宝蟾也是夏家的风气,半点儿不让。"如何"半点儿不让",莫非敢回打?交待得潦草糊涂, ""金桂将桌椅杯盏尽行打翻,那宝蟾只管喊冤叫屈,那里理会他?"不会"将桌椅杯盏尽行打翻"吧!而且都在喊冤叫屈"了,这叫"哪里理会他"?逻辑可谓不但混乱,而且糊涂, ""岂知薛姨妈在宝钗房中,听见如此吵嚷,便叫:"香菱,你过去瞧瞧,且劝劝他们。"""岂知"二字是何意?!乱用字词!而且会叫香菱过去瞧和劝,薛姨妈成了白痴, ""宝钗道:"使不得,mama别叫他去。他去了岂能劝他?那更是火上浇了油了。"""使不得"三字,最好不要出现在薛宝钗的口中,而且这道理实在简单,薛姨妈想知道,随便打发个丫头和婆子就可以(外人注:我看上次去看黛玉的那个婆子就堪当重任!(大白纸注:哈哈)) ""薛姨妈道:"既这么样,我自己过去。"金桂和宝蟾二人并非此第一次吵闹,前面已经有多次,而且说明薛姨妈和薛宝钗都只是在房内暗自垂泪而已,因此,金桂和宝蟾是要吵闹不假,但一不可炒冷饭,二必须是更大更厉害甚至更凶险的事,三应该造成了相当的恶果,因为两人极可能会上演全武行,而且定有误伤,如甚至宝蟾和金桂有一人毙命,至于谁毙命,显然都有可能,都有相应的写法,最终的结局当是两人所谓一前一后同归于尽!所以此处乃极失败的情节和文字! ""宝钗道:"依我说, mama也不用去,由着他们闹去罢。这也是没法儿的事了。"这绝不是宝钗儿说的话,连丫环儿的水平都够不上! ""薛姨妈道:"这那里还了得!"前面了不得的事已经多次发生,不必这里才"爆发"! ""说着,自己扶了丫头,往金桂这边来。"又扶丫头!怎么这个作者这么喜欢扶丫头! ""宝钗只得也跟着过去。又嘱咐香菱道:"你在这里罢。"宝钗儿行事和说话竟成这样! ""母女同至金桂房门口,听见里头正还嚷哭不止。"不必到门口,在自己家里就已经听见,一路上自然都是听见的, ""薛姨妈道:"你们是怎么着,又这么家翻宅乱起来?这还象个人家儿吗?矮墙浅屋的,难道都不怕亲戚们听见笑话了么?"这简直是薛姨妈亲手送棒子给金桂让她敲打薛姨妈, ""金桂屋里接声道:"我倒怕人笑话呢!只是这里扫帚颠倒竖,也没主子,也没奴才,也没大老婆没小老婆都是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