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三百三十一章 红楼八十七 香与臭 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一章 红楼八十七 香与臭 二 (第3/4页)

这是一群什么精神病?!

    ““妙玉微微一笑,自合惜春说话。”“微微一笑微微一笑”,以为“微微一笑”就能深不可测?!

    ““惜春也笑道:“二哥哥,这有什么难答的?你没有听见人家常说的,‘从来处来’么?这也值得把脸红了,见了生人的似的。”天哪!这几个小屁孩还玩得蛮高兴的啊!惜春竟然成了这副模样!不但毁容,简直进一步弄残啊!(外人注:残忍!(XX注:...我怎么有点感觉不到啊?(外人注:因为你看多了小学生作文,哈哈(XX注:...))))

    ““妙玉听了这话,想起自家,心上一动,脸上一热,必然也是红的,倒觉不好意思起来。”什么狗屁玩意儿“心上一动,脸上一热,必然也是红的”?!天哪!难道那时曹雪芹与众人的差距真可以用亿光年来形容?!(XX注:...大白纸好象已经喊了很多次天了!(外人注:喊天也白喊))

    ““因站起来说道:“我来得久了,要回庵里去了。”惜春知妙玉为人,也不深留,送出门口。”“深留”作什么?惜春有这个习惯?这些个破虚真是够伪的!

    ““妙玉笑道:“久已不来,这里弯弯曲曲的,回去的路头都要迷住了。”...真是“汗滴禾下土”!

    ““宝玉道:“这倒要我来指引指引,何如?””天啦!莫非宝玉突生邪心?

    ““妙玉道:“不敢,二爷前请。””好个“二爷”!已经彻底将妙玉杀了!而且竟然真的是写的妙玉对宝玉生情,借此机会与宝玉独处!这简直不是用污蔑能形容的!(XX注:那用什么来形容?(外人注:无法形容作者的衰弱!))

    ““于是二人别了惜春,离了蓼风轩,弯弯曲曲,走近潇湘馆,忽听得叮咚之声。”能走近潇洒馆吗?硬把两人朝那里拉!

    ““妙玉道:“那里的琴声?”宝玉道:“想必是林meimei那里抚琴呢。””真是“妙”啊!如此前后“串联”,不得不说作者还是动了一番心思,只可惜这番心思不但面目全非,而且全身只剩一只皮了!(XX注:又是画皮?(外人注:...说实话,比画皮可怕一万倍!(XX注:...幸亏我看不太懂)))

    ““妙玉道:“原来他也会这个吗?怎么素日不听见提起?”确实,作者一来,什么事都发生了,而且全是些破事,

    ““宝玉悉把黛玉的事说了一遍,因说:“咱们去看他。”妙玉道:“从古只有听琴,再没有看琴的。””这个却有些意思,总之,写抚琴这些文字的作者定是一位抚琴的好手,但却真的几乎丝毫也没看懂红楼梦!

    ““宝玉笑道:“我原说我是个俗人。””唉,作者只看到前八十回的一丝丝表面,其他别说一点点里面,连其余表面都一点也没看到了!(XX注:什么叫一丝丝表面?(外人注:就是象头发根那样的表面,大概两三根头发吧(XX注:...这能看得到吗?)))

    ““说着,二人走至潇湘馆外,在山子石上坐着静听,甚觉音调清切。”一到写琴,作者的文字便开始“正常”起来,

    ““只听得低吟道: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没办法,作者诗词有限,只能写些这个了,不是思乡就是泪流,还“美人千里”!活活把黛玉写成个艺伎楼里风尘女子!

    ““歇了一回,听得又吟道: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歇了一回”,这都是些什么文字?!

    ““又歇了一歇。”“又歇了一歇”...

    ““妙玉道:“刚才‘侵’字韵是第一叠,如今‘阳’字韵是第二叠了。咱们再听。”唉,又改成诗词压韵入门了,

    ““里面又吟道: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这段还有些意思,象“不自由”、“多烦忧”、“心相投”都还是比较入心的,但与黛玉本身之惊人之才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仍然属于风尘女子的歌词,

    ““妙玉道:“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也!”这夸得!几乎在赞同于借妙玉之口夸作者自己!

    ““宝玉道:“我虽不懂得,”宝玉连这个都不懂了?

    ““但听他声音,也觉得过悲了。””只听出这个?猪都能听出啊!

    ““里头又调了一回弦。妙玉道:“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唉,作者还是去抚抚琴吧,恐怕能让人欢喜,

    ““里面又吟道: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这一段也有些意思,但与黛玉的葬花吟等一比,便知道之间的巨大差别,黛玉的诗词的最大一个特征就是直抒胸臆,真实到骨髓,绝无半点矫揉造作!而这里,与黛玉何干,几乎可以针对任何人,就算诗词中具备“相当”的“意思”,但这些个所谓的诗词诗意中的“大道理”正是曹雪芹极力排斥的,所以可谓虚到了骨子里,

    ““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

    太过。””如何?作者如果抚琴,或专门写一本琴书,可能才真正有些意思,

    ““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作者抚琴方面确实是个行家甚至是个高手,只可惜这红楼的补文实在写得够呛!不但呛死书中人,而且呛死书外人!(XX注:我不太呛(外人注:那是,本就没把你当人,哦,说错了,没把你当书外人(XX注:呀!)))

    ““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竟自走了。”这个玄虚要弄到什么时候!没头没脑的!什么“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是四游的风水师,专门诈骗的啊!

    ““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的,”什么个就“没精打采”的?!

    ““归至怡红院中,不表。”表得够多了!就“表”再表了吧!

    ““且说妙玉归去,早有道婆接着,掩了庵门,坐了一回,把《禅门日诵》念了一遍。吃了晚饭,点上香,拜了菩萨,命道婆子自去歇着。自己的禅床靠背俱已整齐,屏息垂帘,跏趺坐下,断除妄想,趁向真如。”这是些什么玩意儿?真让人哭笑不得!小孩子躲在床底下,还以为是全世界最强的躲猫猫,而如果前文是值得妙玉如此的话,倒是好文,但可惜前文太过肤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