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三百四十三章 红楼九五 悲剧的火山 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三章 红楼九五 悲剧的火山 一 (第2/3页)



    ““那日正在纳闷,忽见贾琏进来请安,嘻嘻的笑道:“今日听得雨村打发人来告诉咱们二老爷,说舅太爷升了内阁大学士,奉旨来京,已定于明年正月二十日宣麻,有三百里的文书去了。想舅太爷昼夜趱行,半个多月就要到了。侄儿特来回太太知道。”王夫人听说,便欢喜非常。正想娘家人少,薛姨妈家又衰败了,兄弟又在外任照应不着,今日忽听兄弟拜相回京,王家荣耀,将来宝玉都有倚靠,便把失玉的心又略放开些了,天天专望兄弟来京。”这件事却也有些影子,而且如果真有此事,必为一个比较重要的伏笔,

    ““忽一天,贾政进来,满脸泪痕,喘吁吁的说道:“你快去禀知老太太,即刻进宫!不用多人的,是你伏侍进去。因娘娘忽得暴病,现在太监在外立等。他说:‘太医院已经奏明痰厥,不能医治。’””这里却极象了!因为贾妃必然会如此,而且贾政这些话几乎没有什么废话,一件事交待得明明白白,

    ““王夫人听说,便大哭起来。贾政道:“这不是哭的时候,快快去请老太太。说得宽缓些,不要吓坏了老人家。””这话也极真实,所以先来告诉王夫人,而不是冲进去告诉贾母,那恐怕贾母当时就没了,所以,也就是说从里开始,下面又有相应的看头了!

    ““贾政说着,出来吩咐家人伺候。王夫人收了泪,去请贾母,只说元妃有病,进去请安。贾母念佛道:“怎么又病了?前番吓的我了不得,后来又打听错了。这回情愿再错了也罢。””合情合理,而且很是简炼,

    ““王夫人一面回答,一面催鸳鸯等开箱取衣饰穿戴起来。王夫人赶着回到自己房中,也穿戴好了,过来伺候。一时出厅,上轿进宫不提。”叙事不但简炼而且严谨,

    ““且说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一面奏明,即召太医调治。岂知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并不见效。内宫忧虑,奏请预办后事,所以传旨命贾氏椒房进见。”这里道明贾妃是极其“正常”而染重病,不过也太正常了,这些话也许是有的,但也许删掉了另外一些话恐怕是更有的,以曹雪芹八十回前写老娘娘发丧时的劳民伤财,尚且有比较明显的冷嘲热讽,这里不可能如此平淡,而这里也是“作者”重点要“修改”或说“修饰”或说“粉饰”之处!因为贾府失去贾妃这个靠山后不久即被抄家,而贾府可能并未象甄府那样得罪人,更何况与贾府相关的人等如王家如贾雨村只看见升官甚至升大官的,就算贾妃没了,也至少可以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所以,前面的那贾府相关人等的升官很可能是在“暗示”宫廷内的争斗,贾妃一旦死去,宫廷内的另一派自然占据上风,于是,对贾妃的斗争便很快会“转移”到和贾妃贾府以及相关人等头上!而如贾雨村这等在官场中不但趋炎附势,而且已经练就官场种种“术”之人,此时要想继续官运亨通甚至只是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自己的位置,唯一的办法只可能是出卖贾家,虽然无论他是否出卖贾家贾家都必毁无疑,但至少贾雨村可以起到加速和加大贾家毁灭的作用!所以,不要小看了前面的各人升官的消息,很可能背后就猜着这些更隐密而不能明道的暗斗!

    ““贾母王夫人遵旨进宫,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没眼泪。”“不能言语”相当重要,要么就是贾妃不能告诉贾府在自己死后该如何进退,要么就是作者为了删掉贾妃说的十分“敏感”的话而将其“不能言语”,(XX注:什么敏感的话?(外人注:自然是其中含着宫廷内斗的话,而且贾妃肯定不会明说,但曹雪芹也肯定会让这些话含着这些意思,否则,贾府被抄之事便失去了相当的力度!(XX注:不是说曹雪芹家被抄只是经济原因吗?(外人注:那时候没有绝对的经济原因,而且就算曹家是经济原因,但曹雪芹肯定知道另外一些这个“府”那个“家”的原因,曹雪芹不可能单纯只是写自己家的,因为,至少,曹家是没有皇妃的))))

    ““贾母进前请安,奏些宽慰的话。少时贾政等职名递进,宫嫔传奏,元妃目不能顾,渐渐脸色改变。内宫太监即要奏闻,恐派各妃看视,椒房姻戚未便久羁,请在外宫伺候。贾母王夫人怎忍便离,无奈国家制度,只得下来,又不敢啼哭,惟有心内悲感。”这几句写得也是既实在又严谨,更无废话,

    ““朝门内官员有信。不多时,只见太监出来,立传钦天监。贾母便知不好,尚未敢动。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这几乎是原文的样子,这里写贾妃薨逝这样大事的文字不过两三百字而已,足见不浪费笔墨!而寻玉包括测字那一大段接一大段千字又千字之不写正事,便知其有多荒谬了!

    ““贾母含悲起身,只得出宫上轿回家。贾政等亦已得信,一路悲戚。到家中,邢夫人、李纨、凤姐、宝玉等出厅,分东西迎着贾母,请了安,并贾政王夫人请安,大家哭泣不提。”一个“哭泣不提”即解决,

    ““次日早起,凡有品级的,按贵妃丧礼进内请安哭临。贾政又是工部,虽按照仪注办理,未免堂上又要周旋他些,同事又要请教他,所以两头更忙,非比从前太后与周妃的丧事了。但元妃并无所出,惟谥曰贤淑贵妃。此是王家制度,不必多赘。”这才是真正的“不必多赘”虽然“不必多赘”,但其中也表明贾妃无所出,自然除了宫廷内斗的延伸外,更会失去皇帝的支持,

    ““只讲贾府中男女,天天进宫,忙的了不得。幸喜凤姐儿近日身子好些,还得出来照应家事,又要预备王子腾进京,接风贺喜。凤姐胞兄王仁,知道叔叔入了内阁,仍带家眷来京。凤姐心里喜欢,便有些心病,有这些娘家的人也便撂开,所以身子倒觉比先好了些。王夫人看见凤姐照旧办事,又把担子卸了一半,又眼见兄弟来京,诸事放心,倒觉安静些。”这段话很是精炼!不但将贾妃之事放下,而且照应前文王子腾入内阁,交待后文要出现的王仁,凤姐儿又开始掌事,而且仍不忘提凤姐儿前面所提不知何事的“心病”,更显曹雪芹原文模样!(外人注:阿弥陀佛!)

    ““独有宝玉原是无职之人,又不念书,代儒学里知他家里有事,也不来管他;贾政正忙,自然没有空儿查他。想来宝玉趁此机会,竟可与姊妹们天天畅乐;不料他自失了玉后,终日懒怠走动,说话也糊涂了。并贾母等出门回来,有人叫他去请安,便去;没人叫他,他也不动。”这里看起来有些“悬”,即宝玉失玉真的会如此吗?如果真的如此岂不是又陷入“迷信”了,但注意,红楼梦由此“通灵宝玉”开头,已经赋予其灵性,而且接下来宝玉与宝钗成亲,宝玉竟然会于黛玉身上显得迟钝尤其是行为上显得迟钝,而且宝玉失玉后心神和身体大毁,更使得王夫人贾母等“以婚冲病”成为可能,所以,这失宝玉恰巧成为此情节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铺垫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