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三百八十 红楼一百三 粉墨登场 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 红楼一百三 粉墨登场 二 (第2/3页)

来说:“我们二奶奶来了。”贾琏虽是大伯子,因从小儿见的,也不回避。”这种细节交待也非曹雪芹不能写出的,

    ““宝钗进来见了母亲,又见了贾琏,便往里间屋里和宝琴坐下。薛姨妈进来也将前事告诉了一遍。宝钗便说:“若把香菱捆了,可不是我们也说是香菱药死的了么?mama说这汤是宝蟾做的,就该捆起宝蟾来问他呀。一面就该打发人报夏家去,一面报官才是。””如何?这里宝钗儿自然要让人赞的,也许有人要说了,宝钗儿果然明事理明大理,但请注意一个也是很大的前提,即香菱的事并没有妨碍甚至危害到宝钗本身和利益,而且宝钗儿当然也明白绝非香菱下的毒,只可能与金桂和宝蟾有关,说捆宝蟾,自然是要将“金桂余孽”一网打尽,

    ““薛姨妈听见有理,”当然“有理”,宝钗儿点醒众人的不但是做事的方法更是做事的“效果”,

    ““便问贾琏。贾琏道:“二妹子说的很是。报官还得我去托了刑部里的人,相验问口供的时候,方有照应。只是要捆宝蟾放香菱,倒怕难些。””贾琏从“官”的角度出发,对于“罪宝蟾”和“罪香菱”仍然各“占”着百分之五十的可能,

    ““薛姨妈道:“并不是我要捆香菱,我恐怕香菱病中受冤着急,一时寻死,又添了一条人命,才捆了交给宝蟾,也是个主意。””薛姨妈显然没听出贾琏是什么意思,而且后面说的这个原因只是为自己捆香菱找的一个“明谎谎”甚至莫名其妙的借口而已,

    ““贾琏道:“虽是这么说,我们倒帮了宝蟾了。若要放都放,要捆都捆,他们三个人是一处的。只要叫人安慰香菱就是了。””贾琏也很会“平衡”这些人包括薛姨妈和宝钗之间的关系,所以,以贾琏之前的劣迹为借口而骂贾琏草包或酒囊饭袋的人也不妨问问看自己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是不是会比贾琏强到哪里去(XX注:什么意思?(外人注:不要自以为聪明,便可以对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说三道四,有一个好方法,不妨拿自己去和里面的任何人比一比,看自己够不够这个“份量”)),

    ““薛姨妈便叫人开门进去。宝钗就派了带来的几个女人帮着捆宝蟾。只见香菱已哭的死去活来。”这“死去活来”自然是哭了一晚了,足见香菱的“应怜”,香菱之绝对无辜,而最终被周围几乎各种人几乎可能是合力害死,便足显当时“牺牲”的最多的是哪些人哪种人哪类人,

    ““宝蟾反得意洋洋,”这个得意洋洋自然说明不但她可置身事外,如果夏金桂和香菱都可去除,她倒真可以取代薛大奶奶的身份!

    ““以后见人要捆他,便乱嚷起来,那禁得荣府的人吆喝着,也就捆了,竟开着门,好叫人看着。”说到这,不由道,夏金桂虽然该死,但她本身是不是一个悲剧?而宝蟾这里如此这样,她本身是不是也是一个悲剧?

    ““这里报夏家的人已经去了。那夏家先前不住在京里,因近年消索,又惦记女孩儿,新近搬进京来。”“消索”二字,可见其的“为利驱动”,

    ““父亲已没,只有母亲,又过继了一个混账儿子,把家业都花完了,不时的常到薛家。”倒和薛蟠凑一好对,不过能教出夏金桂这样的人来,就算是过继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会长成怎样的好人,

    ““那金桂原是个水性人儿,那里守得住空房,况兼天天心里想念薛蝌,便有些饥不择食的光景。”这夏金桂几乎可以看到西门庆那口子的影子,而且都有“金”字,这里虽然看起来有“借鉴”《金瓶梅》之“意”,但夏金桂在红楼梦中如此不堪,恐怕最大的“意”是曹雪芹对金瓶梅极其不屑之意吧!(XX注:当然!金瓶梅和红楼梦比就是一臭****!(外人注:倒也不差,金瓶梅单独拿出来也还有些模样,但如果真要和红楼梦比的话,那能差到哪就可以差到哪))

    ““无奈他这个干兄弟又是个蠢货,虽也有些知觉,只是尚未入港,”“蠢货”二字倒越看越象在“说”金瓶梅,

    ““所以金桂时常回去,也帮贴他些银钱。”所谓投其所好,

    ““这些时正盼金桂回家,只见薛家的人来,心里想着:“又拿什么东西来了。””果然是个“蠢货”,心里只想的是“又拿什么东西来了”,真是白白辜负夏金桂一片“用情”,

    ““不料说这里的姑娘服毒死了,他就气的乱嚷乱叫。”这个“气的乱嚷乱叫”恐怕更多是气的以后没什么东西拿来了,(外人注:哈哈,绝妙)

    ““金桂的母亲听见了,更哭喊起来,说:“好端端的女孩儿在他家,为什么服了毒呢!”哭着喊着的,带了儿子,也等不得雇车,便要走来。”这话也很实录,果然是这样“为什么”,

    ““那夏家本是买卖人家,如今没了钱,那顾什么脸面,儿子头里走,他就跟了个破老婆子出了门,在街上哭哭啼啼的雇了一辆车,一直跑到薛家。”曹雪芹对“买卖人家”或相当部分的“买卖人家”显然也是有微词的,当然不外乎出于几点,一点是“重利”甚至“唯利是图”,第二点自然是在第一点基础上可能的坑蒙拐骗,第三点自然是当时的有些或说不少“买卖人家”所透出来的那些个“气质”,甚至恐怕会让曹雪芹这样的人作呕,只要试想一下,让曹雪芹和一个当时的“买卖人家”聊天的话,那话不投机几乎是天上与地狱的差别吧!

    ““进门也不搭话,就“儿”一声“rou”一声的闹起。”虽然是自然反应,但自然已经不是好惹的了,

    ““那时贾琏到刑部去托人,家里只有薛姨妈、宝钗、宝琴,何曾见过这个阵仗儿,都吓的不敢则声。”如何,宝钗儿的“克星”就是夏家这样的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