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之眼花缭乱_第四百零五章 红楼一百零六 千年一开 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零五章 红楼一百零六 千年一开 八 (第2/2页)

对发自贾母内心,一个是贾母的“公公家”即贾府这里遭受此大难,更会令贾母想念娘家,二个史湘云作为贾母娘家的人,聪明伶俐又懂事,确实招人喜爱,

    ““混的这么大了,我原想给他说个好女婿,又为他叔叔不在家,我又不便作主。”这里透露出贾母有为史湘云说个好女婿的想法,其实也间接证明贾母恐怕更有为黛玉“说个好女婿”的想法,更因为黛玉父母双亡,贾母更能更要为黛玉“作主”,而黛玉与宝玉从小在一块不但是贾母从一开始一手安排,而且也从头见证了宝玉和黛玉情感的愈渐深入,不说别的,宝玉和黛玉的那几个甚至是闹得比较大的吵架,贾母都是看在眼里,放在心里,甚至最大的黛玉剪袋宝玉摔玉的那次,贾母还“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cao心。”这里的“没一天不叫我cao心”反过来的意思是贾母几乎是每天都在想着他俩的事!只是就差一个机会贾母恐怕就要为两人“作主”了,但之后宝钗儿来到贾府,贾母恐怕已经慢慢知道这其中之“奥秒”,再加上黛玉的父母是不在了,宝玉的父母可还在!尤其是王夫人,再加上薛姨妈,这两个人如果“坚定”宝玉必须要娶宝钗,则贾母如何能反对呢更如何能推翻呢?更甚至,这其中还有嫡亲的“王系人马”中的王熙凤,贾母更是势单力薄了!但就算如此,也几乎可以推断,为了这件事,贾母肯定是与“王氏集团”有过或明或暗的激烈的抗争的,但王氏集团一个是力量太大,二个是人数众多,三个毕竟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于情于“理”,贾母都会在最后处于下风,再加上凤姐儿使计,估计这计要么也是将贾母瞒过而进行,要么贾母当时不知具体内情,否则林黛玉也不会在那一晚竟没人来管!贾母是肯定知道如果黛玉得知这个情况会承受不住的,所以如果贾母知道宝玉当晚和宝钗成婚,定会派人或亲自来照看黛玉,但是非常奇怪的是,黛玉身边除了紫鹃等丫环,当时竟然几乎没有人,除了探春过来看了看,因为探春也是伶俐的,知道黛玉很可能会出事,

    而贾母接下来有:““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已经很明显地表露了贾母内心的“心迹”,即贾母此时甚至都已经把两人当成小两口或未来的小两口来看待了,

    ““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这里看似“伏笔”,即似乎也许贾母先逝,才有后面王夫人授意凤姐使计,黛玉当晚逝去,这个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说得“通”,即可以解释当晚黛玉逝去时身边竟无人照料的情况,但这样做对红楼梦的损伤更是巨大的,首先贾母如果那时先逝,贾母的悲剧就没有了,贾母这样一个贾府中如此重要的人物,竟然在红楼梦的重要程度上,会沦为一个连配角都不如的人物!而且,宝钗与宝玉结婚,贾母在而且知道,更能体现出宝玉黛玉悲剧之悲,更能体现出王氏集团的力量之大之霸道,所以贾母是绝不能先逝的!贾母的悲剧应该是要历经几乎所有红楼梦的悲剧的!

    ““偏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如何?这句话便几乎“赤裸裸”地揭示了贾母之后的“悲”,即贾母是眼睁睁看完了贾府绝大部分悲剧后才逝的!

    “而再看宝玉和黛玉听到贾母这番话反应:“这话传入宝林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如何?这样的话,曹雪芹绝对是不会“随意”写出来的!而且宝玉黛玉两个“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除了话本身的含义外,恐怕也已经料到或至少有一方如黛玉已经料到贾母是有意“撮合”自己这两人的!好,回顾先到这,再回来,

    ““他既有造化配了个好姑爷,我也放心。”这个“放心”也是贾母现在难得的放心,即能在千悲之中能得一意外之喜,这个“放心”的份量是挺重的,

    ““月里头出阁,我原想过来吃杯喜酒,不料我们家闹出这样事来,我的心就象在热锅里熬的似的,那里能够再到你们家去?”贾母的内心真正是怎样,前文其实都没有正面的描述,而这里,要想真正体会贾母内心是怎样的,贾母亲口说的这句“我的心就象在热锅里熬的似的”就足以说明,

    ““你回去说我问好,我们这里的人都请安问好。”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客气话,如果不是曹雪芹写的,这样的话就很可能会漏掉!

    ““你替另告诉你们姑娘,不用把我放在心上。”贾母考虑得也非常周到,知道湘云会担心自己,只是没法赶过来,

    ““我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就死也算不得没福了。”这话也充分说明贾母之前祷告菩萨以自己的死来换儿孙平安的真心,

    ““只愿他过了门,两口儿和和顺顺的百年到老,我就心安了。””如何?此时,贾母最在意最重意的就是能“和和顺顺”,而且能一直百年到老,因为这话是贾母结合现在的切身体会说出来的,

    ““说着,不觉掉下泪来。”正是说到彼,而“此”却触景生情,

    ““那女人道:“老太太也不必伤心。姑娘过了门,等回了九,少不得同着姑爷过来请老太太的安。那时老太太见了才喜欢呢。””这也是会说话的,而且说的也是实话儿,

    ““贾母点头。那女人出去。”这十分简洁的过渡话儿也是曹雪芹行文的特征,总之,到了八十回后,特别是到了贾府被抄家之后,几乎每回都会有大量的事情要“交待”要“收尾”,所以几乎每一段文字甚至每一行每一个字都是包含深刻的!”

    “为什么叫包含深刻?”小戒不由道。

    “包含,”小猴道,“正因为包含,所以首先要成功打开,然后再试着去体会其深刻,最后也许才能体会到其深刻。”

    “正是,”老沙点头,“此类包含之意也是平时常见的,只不过看是不是属于深刻了。”

    “老曹的肯定是深刻!”小戒叫道,“其余的不知道。”

    “阿弥陀佛,”小唐念道,“菩提花开,也许千年才一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