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53章 红楼109 宝钗儿 二一 (第1/3页)
“接下来说说宝钗,为什么说宝钗是曹雪芹极力要表现的一个人,极力要表达的一种思想,因为宝钗儿从小到“大”,几乎度过了当时所有最“经典”的“阶段”! 首先,宝钗是绝顶聪明的,她聪明的“整体程度”甚至要超过林黛玉, 宝钗很小的时候其天性甚至和林黛玉几乎一模一样!即她也象黛玉一样,喜欢她这个年龄几乎“会”喜欢的所有事,以及她和黛玉一样的天资聪颖天赋其慧,而悟性极强, 她甚至比黛玉更早看到那些所谓“禁书”,而且她当时应该肯定也有类似黛玉之后初看到时的惊喜和理解, 但为什么她后来对这些所谓“禁书”持几乎完全的批判态度,说会移情移性甚至会“走火入魔”呢?这就带出了宝钗“成长”的第一个阶段,即她的“被教育”阶段, 宝钗儿的“被教育”在当时是非常“成功”的,如此有才如此聪明如此早慧如此有慧根的她,竟然是从内心认为当时的女子只要会些针线活就可以了,其余的什么文啊诗啊甚至情啊,都是类似“不务正业”, 而作为皇商的家庭,不得不说,“利益”二字也在她从小的心灵上烙上了越来越明显的印记,所谓说句似乎残酷的话,在一些人或说在许多眼中,利益与“非利益”的其余任何东西一比,犹如金钱与“粪土”之比,这“非利益”自然包括什么才啊德啊情啊爱啊什么的等等等等(外人注:当然,这才和德也要是真才实才真德实德以及真情真爱,否则就滥了), 这对宝钗儿小时候的至少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说是没有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在之后越来越“暗暗”左右着甚至决定着宝钗的内心直到言行!宝钗对金钏儿之死以及尤三姐自杀和柳湘莲出家的冷漠甚至内心的不屑,都是明证, 而林黛玉恐怕“幸亏”从小没受这些“灌输”,只是贾雨村教她认字学文,其余全由她“自然”发展,这也是林黛玉之后与薛宝钗在内心在本质上几乎迥然不同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曹雪芹在这点上要“表达”什么“意思”便显然了!即当时的所谓“思想”,所谓“教育”,特别是对女子的思想灌输和从小的教育,几乎是在残害她们! 而宝钗儿不但几乎全盘接受了这种“思想”,这种“教育”,而且家庭的皇商“熏陶”还让她对利益有着比其余女子更“敏锐”的认识! 好,其实就算这样,宝钗儿仍然可以是一个不会有什么非议甚至任何非议的人,即宝钗“遵守”当时的妇德又怎样,她又没有害人,甚至她对利益的认识还能帮助家中的“产业”有更好的发展,否则就凭薛蟠,薛家迟早玩完, 所以,接下来的事才是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而这件事之后,宝钗儿的“妇德”和潜在的“利益观”让其在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甚至是恶劣的作用, 这件事自然是王夫人应该是比较数量多的书信中的内容以及最终金锁的“诞生”! 那宝钗来贾府之前的这件事的整个大致轮廓是怎样的呢? 宝钗比宝玉大,宝钗先出生,而宝玉后出生,恐怕在宝玉刚出生时,王夫人已经眼睛一亮或心中一亮,能将王熙凤嫁与贾琏从而让王熙凤掌持了荣府的管家之权的王夫人,恐怕已经将宝钗提上日程! 而这是不是宝钗从小就接受封建“大家闺秀”般的“教育”的原因甚至重要原因呢,似乎不得而知,但真的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否则作为一个皇商家女子的教育,似乎将宝钗“教”成这样,很有些邪乎, 而如果以上成立,作为附加证明的小论点:宝钗来贾府处是为了选才人当然铁定是如之前所分析的谎言, 而这里,宝钗的悲剧性便来了!即宝钗从小就“担负”了王家以及薛家的“重要使命”!即不但兴王家,同时还兴薛家,而以宝钗的聪明,可能从小就开始“自觉”地压制着各种天然的情感,所以有一个“意喻”,即从小就服冷香丸,以压制心中的“热情”(以“热毒”喻之),这样的结果就是她对世上各种情感的由被动到主动的冷漠, 而她的聪明也逐渐都最后几乎全部转向所谓“王家薛家的利益和权力”的争夺上了,因为,宝钗在之后的贾府中的“表现”堪称尽其力而全其智! 刚开始,因为有黛玉先入为主,宝钗儿先是赢得了众人的好感,而这一段曹雪芹写得极其隐晦,几乎都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尽力掩藏什么,但是曹雪芹只是在实录, 且看这事整段的“隐晦文字”曹雪芹在第五回是如何描述的:“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一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把那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儿倒且靠后了;”这一句便看明显看出贾母不但最疼爱黛玉,而且要“撮合”黛玉和宝玉之意, 而紧接着的“就是宝玉黛玉二人的亲密友爱,也较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这里几乎就是宝玉和黛玉和自然感情或说自然爱情的滋生,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这“忽然”二字显然曹雪芹有深意!“忽然”两字背后的意景几乎就是前面所说的内容, ““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这“黛玉不及”为什么这里“特别”提出来?恐怕曹雪芹的意思是宝钗儿或说王家的第一步初步有“成效”了,第一步是什么呢?自然是试着将宝玉从黛玉身边“夺”过来, ““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为什么要强调“深得下人之心”,宝钗为什么要“深得下人之心”,难道宝钗很看得起“下人”吗?但从之后宝钗对金钏儿投井甚至莺儿与贾环小赌等的态度上来看,宝钗似乎心底对下人们也就这么回事啊,所以这里“深得下人之心”自然是因为下人们能直道出“人人都说黛玉不及”,即探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