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72 红110 栽赝纸与旨赝栽 十一 (第1/3页)
“接着前面的好了歌注,剩下的是: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金满箱,银满箱,【甲戌侧批:熙凤一干人。】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甲戌眉批:一段石火光阴,悲喜不了。风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甲戌眉批: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甲戌眉批:一段功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甲戌侧批:总收。甲戌眉批: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戌侧批:语虽旧句,用于此妥极是极。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甲戌眉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得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蒙双行夹批: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 好了歌注中,原文“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以前说过,这位脂爷很可能是看过八十回之后的全文的,否则,以他的水准,哪能和哪敢在这里胡诌,但以前也说过,脂爷很可能与篡改八十回后原文的人是“一体”的,因此,双方配合或说合作得肯定很是“默契”, 这里送白骨,批什么“黛玉、晴雯一干人”,让人看了不知该说脂爷什么!这也叫注吗?!曹雪芹这里写好了歌注,中的送白骨就是为了“伏笔”黛玉晴雯?那是谁送的呢?就是宝玉啊,那紧接着下面的“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莫非就是说宝玉刚送完黛玉等的白骨,就和宝钗等卧鸳鸯?! 很明显!这两句仍然是对当时的统指!即说明封建社会,女子几乎完全就是男子们的玩物和诸多利益和欲望的牺牲品而已!而整个“好了歌”本身就是对当时社会几乎所有现状的一个统指!所以当然也“带”到了红楼梦中的各人,但绝不是对红楼梦中人物的“专指”! 红楼梦的女子们的结局有判词和红楼曲作“专指”,红楼梦的男子们也有部分通过前面的判词和红楼曲“带到”,但男子们的结局绝非红楼梦“专注”的,因为他们的结局在红楼梦中实在太“渺小”,除了宝玉等以及之前提到过的“奇英俊兰”外, 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是对“好了歌”的进一步“实注”,即更“实”的解释,因为好了歌更注重的是“韵律”,所谓朗朗上口,更象所谓之前和尚和道士的“口语歌”,而甄士隐不过是将好了歌进行了他所看到的他所认为的当时社会的详细注解,因此,好了歌注就是对好了歌的一个“实注详注”,反映的就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存在大量存在的状况!而根本就不是对红楼梦的“专指”,但因为红楼梦的人物和环境也在当时社会中,因此,肯定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被“带到”了! 所以才说,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只是对当时社会的“统指”而已!绝不会“特意”“专门”来埋之后这个那个的什么伏笔! 因此,“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脂爷就直接“批注”为:“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与之前的所谓“黛玉晴雯一干人”又没有任何关系了! 脂爷乱开枪,指东打西,甚至四面八方乱打一通的本事便可见一斑了!(XX注:哈哈,偏偏还有不少人主动去中枪的) “金满箱,银满箱,”,脂爷又批是“熙凤一干人。”,真是笑死人,凤姐儿之后拆东墙补西墙的捉襟见肘,恐怕更实际的写照是“高利贷满箱”! 而这“金满箱,银满箱”当然是直指向当时的贪官污吏!脂爷批这个好了歌注,却似乎丝毫没有涉及到当时最最严重的“贪官污吏”,不是“耐人寻味”,而是“赤裸裸”地“昭然若揭”吧! 即脂爷为什么要批注“好了歌注”,本来甄士隐是直接指向当时封建的社会和官场和制度,但经脂爷一批一改,全成了红楼梦人物的“写照”了!而且是丝毫没有抨击到当时社会和官场和制度的“批”,那这位脂爷到底是“哪方”的人是“何方神圣”便更几乎一目了然了吧! 因此,这“好了歌注”恐怕不但要重新批,更要重新“注”了! “展眼乞丐人皆谤。”,因此,这也肯定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即如小官小吏弄了“金满箱银满箱”,但所谓那个社会便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作为是虾米的小官小吏就算靠贪等弄得“金满箱银满箱”,但被小鱼一吃,不但可能金银没了,甚至可能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于是,沦为“乞丐”也很正常啊!而这样的人沦为沦为乞丐,自然“人皆谤”! 而以上也同样适用于中鱼吃小鱼,以及大鱼吃中鱼,以及鲨鱼吃大鱼等等情况! 而脂爷竟然胆大包天到“批”为:“甄玉、贾玉一干人”!敢情贾宝玉这样的沦为乞丐他才高兴得很呢!(外人注:哈哈,妙也,直戳其心!),首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