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37章 梦回三 里程碑 一 (第2/2页)
:实写黛玉。”这个“实写黛玉”批得相当精确!几乎是就是曹批,即林如海说的这番话都是在介绍林黛玉多病年极小以及现在和未来的处境, ““蒙侧批:此一段是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以此可见作者之心宝爱黛玉如己。】”此批也有一点点靠谱,即至少看出曹雪芹是心中极喜极爱黛玉的, ““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甲戌侧批:老师依附门生,怪道今时以收纳门生为幸。】”这个批就是调侃了,如果反应当时的一个现实,即没落之“老师”靠收纳“显贵”之门生而为“幸”,那这批倒批得还不错, ““有日到了都中,【甲戌侧批:繁中简笔。】进入神京,”批得是,正合“义务教文”,也说明曹雪芹只要是写出来的文字几乎定有或深或浅的其余之意,要么就简笔一笔带过! 象之前讲雨村附黛玉而行,其实也正是在暗讽贾雨村竟然实际上是靠着附着自己的一个女学生才上位的!这样看来,那批实在是批得是了! (XX注:进入“神京”?(外人注:知道你想说什么(XX注:那时的人知道有“神经”这个词吗?))) ““雨村先整了衣冠,【甲戌侧批:且按下黛玉以待细写。今故先将雨村安置过一边,方起荣府中之正文也。】”这个批对曹雪芹的写法也批得挺细, ““带了小童,【甲戌侧批:至此渐渐好看起来也。】拿着宗侄的名帖,【甲戌侧批:此帖妙极,可知雨村的品行矣。】至荣府的门前投了。”以上两批都有些浅薄,如果把红楼梦当一个整体来看,红楼梦实际上几乎处处都“好看”,如果只想看“故事”什么的,那确实现在是开始“好看”起来了, 而后批的“妙极”也不会“极”到哪吧,而以此见贾雨村的品行似乎也是无稽之谈,因为之前有太多的地方可见贾雨村品行,这位“妙极”先生怎么不批一批? ““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这两人一个是“假语言”,一个是“假正经”,腹中的内容也大多相同,果然投机! ““【甲戌侧批:君子可欺其方也,况雨村正在王莽谦恭下士之时,虽政老亦为所惑,在作者系指东说西也。】”这里更把贾雨村继之前比做曹cao,这里又比作王莽,当然是突出一个“jianian”字(XX注:之前批的莽cao莫非其实是指王莽和曹cao(大白纸注:倒是有可能的)) ““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甲戌侧批:《春秋》字法。】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甲戌侧批:《春秋》字法。】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贾雨村此处收得好尾!也小显红楼梦的整体性和完美性! ““【甲戌侧批:因宝钗故及之,一语过至下回。】不在话下。”此批却直接道是贾雨村判的葫芦案引出宝钗等,能批得如此之远和准确,此批者也几乎就是曹批,甚至就是曹雪芹的创作笔记,即此处留个注解,注明接下来写到贾雨村时正是宝钗出门之时,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甲戌侧批: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甲戌侧批:三字细。】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个“三字细”也是批到要点上,也象是曹批,即贾敏如果常和黛玉说这些,那林黛玉在贾府便会注意许多,至少不会犯什么“低级错误”,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这里其实更是在写黛玉的心思之细密,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贾敏之“敏”也不是白取的,林黛玉这里显然也遗传了此“敏”,不但是心思敏捷,更是心思敏感,但以林黛玉如此聪灵之女子,而且处于如此陌生的环境,这些敏捷和敏感是完全正常的!而且也完全符合林黛玉本人的! ““【甲戌侧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黛玉自忖之语。]】”这里的“心机”用得有些过头,因为林黛玉绝无坏心恶心要害人之心,因此,就算要用“心机”二字,也是正常聪明以及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心机”,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甲戌侧批:先从街市写来。】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这里却与冷子兴所说的“冷清”却有出入,即恐怕也显冷子兴的“聊客”本质,即自己不喜欢的就尽量往死里说,自己喜欢的就尽量往高处抬,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甲戌侧批:先写宁府,这是由东向西而来。】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这里写得非常之细,除了曹雪芹恐怕年少时有此印象外,他对当时的风俗和事物也是相当了解的!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象这样的描述,要么有实物对照,要么曹雪芹也许将所有房屋、景色甚至包括人物都至少有草拟图,要么这些都深存于曹雪芹脑中,当然,也足见曹雪芹“实录”的程度!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甲戌侧批: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这个批却批得甚是活灵活现,即这些丫环第一次露面,便足见与其余地方的丫环的不同凡响, ““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甲戌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争”字很传神,这个批也是有趣, ““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甲戌眉批:此书得力处,全是此等地方,所谓"颊上三毫"也。】”此批也批得不错,所谓“林姑娘到了”犹如红楼梦中的一个里程碑,甚至是第一个里程碑! “翻开新的一页!”小戒哈哈道。 “虽然这是里程碑,但仔细再回味之前的内容,也是回味无穷的。”小猴笑道。 “对曹雪芹对繁简和深浅的而且还是实录性的把握真是由衷钦佩!”老沙叹道。 “善哉善哉,”小唐道,“为何为曹施主之心血乃至一生之心血,可见一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