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5章 梦回七 情之奇妙 八 (第1/2页)
““一时凤姐尤氏又打发人来问宝玉:"要吃什么,外面有,只管要去。"宝玉只答应着,也无心在饮食上,只问秦钟近日家务等事。【甲戌双行夹批:宝玉问读书已奇,今又问家务,岂不更奇?】”足见宝玉的心中的层次,很显然情意甚至都是居于生命之上的! 而批中的“问读书已奇,今又问家务,岂不更奇”其实也是有些大惊小怪,因为初次见面,自然先从问些“稳妥”而类似“传统”的话题更能有效地“循序渐进”地拉进彼此距离,这也足以证明曹雪芹的写实的同时,也当然证明了宝玉和秦钟的智商和情商恐怕也是远非一些人想象的只是两人“玩乐”而已, ““秦钟因说:"业师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纪老迈,残疾在身,公务繁冗,因此尚未议及再延师一事,目下不过在家温习旧课而已。再读书一事,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这句话也足见秦钟的聪明或说灵秀!这也是宝玉能对秦钟如此“钟情”也是秦钟对宝玉能如此“钟情”的最本质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最本质的原因之一当然是两人的相貌和自然的“风流”气质, 而“再读书一事,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其实已经是秦钟在“暗示”宝玉,就看宝玉如何回复了! ““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正是呢,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家祖母因说:一则家学里之子弟太多,生恐大家淘气,反不好,二则也因我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如此说来,尊翁如今也为此事悬心。今日回去,何不禀明,就往我们敝塾中来,我亦相伴,彼此有益,岂不是好事?"”哈哈,宝玉更是“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宝玉的智商也远非之前的问“稳妥”而类似“传统”的话题,这里更是直接引向接下来两人同时去“读书”的结果!(外人注:哈哈,两个“情投意合”的小家伙,脑子转得飞快飞快又飞快啊!) ““秦钟笑道:【甲戌眉批:真是可儿之弟。】”此“笑道”其实亦是大有深意!表明秦钟完全“懂”宝玉的“意思”(外人注:哈哈,有趣有趣!) ““"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师一事,也曾提起这里的义学倒好,原要来和这里的亲翁商议引荐。因这里又事忙,不便为这点小事来聒絮的。宝叔果然度小侄或可磨墨涤砚,何不速速的作成,【甲戌眉批:真是可卿之弟。】又彼此不致荒废,又可以常相谈聚,又可以慰父母之心,又可以得朋友之乐,岂不是美事?"”这些话其实足见秦钟本质真是聪明灵秀的,不但语言用得甚至比宝玉“秀丽”,语气中的辗转腾挪尽然也足以显出秦钟比宝玉要更“狡猾”更“鬼精灵”的一面! 特别是秦钟最后直道“何不速速的作成…又可以常相谈聚…又可以得朋友之乐,岂不是美事?"”,足见两人之“一见钟情”!甚至远比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情投意合”在“效率”和“效果”上还要达到化境!当然,两人这里作为“男男”还只是超过友谊的“男男友情”,而非“男男爱情”,否则,曹雪芹可直接将其写成之后的所谓“娈童”或者傻大舅口中的什么“你们这起兔子”(XX注:哈哈,确实要如此区分),即虽然当然不能歧视同性恋,而且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对男男之间的感情甚至是绝大部分是不反对甚至是升华的,而且不少也处于友情和爱情之间,但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却真的没有绝对的真正的标准的“男男爱情”, 而宝玉与秦钟的这段对话也更足见曹雪芹的细腻到几乎文字、情节、人性、性格的最小最小最小微粒的水准真是匪夷所思又匪夷所思! 而批中强调的“不愧”为可卿之弟,也几乎在提醒看官,秦可卿虽然判词为“情天情海”,但在“情”这方面的笔墨甚少甚至几乎绝迹,但从秦钟这些言语和身上是可见秦可卿之前的那些“情天情海”的又“深”又“幻”的情的至少为什么会发生的一斑的, ““宝玉道:"放心,放心。咱们回来告诉你姐夫、jiejie和琏二嫂子。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再无不速成之理。"二人计议一定。”宝玉现在其实唯一担心的就是秦钟的“态度”,“忽闻”秦钟的态度甚至比自己还“恳切”,自然大叫“放心放心”!(外人注:哈哈,两个真是一拍即合啊!) ““那天气已是掌灯时候,出来又看他们顽了一回牌。算帐时,却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甲戌侧批:自然是二人输。】言定后日吃这东道,一面就叫送饭。”这个批却是“行家”,本就是请凤姐儿来,岂有让凤姐儿输的理!而且“输了戏酒的东道”,又既可借此热闹热闹还能再与凤姐儿以及荣府更加“亲近关系”,都是“一本万利”的事, ““吃毕晚饭,因天黑了,尤氏说:"先派两个小子送了这秦相公家去。"媳妇们传出去半日,秦钟告辞起身。尤氏问:"派了谁送去?"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甲戌双行夹批:可见骂非一次矣。】”此批极是!焦大此次绝非第一次骂,而且之前除了也许也骂过同样的内容外,恐怕还有更多的内容!也足见宁府之乱,其“全面”甚至已经到了某个极致,也当然是当时不少如此“府”的一面绝佳的镜子! 当然,说句公道话,宁府再怎么乱,但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