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一章 徐庶石韬 (第1/2页)
荀悦,是个集儒法之道的大成者。.:。 燕北喜欢这种中正平和的士人……荀悦的九议没有说什么大战略上的事,不似郭嘉指点江山,也不像陈群总是思虑什么是善恶对错之选。荀悦只是简简单单地为燕北摆出一条治理天下的康庄大道。 先制定法度,再以农桑为本,定善恶明是非,引导人心向善,立下武备来御寇树威信。 不必行诡道,不必兴诈力。 长此以往,海内晏然。 这有悖于燕北一直以来的行事准则,燕北的一切都是巧取豪夺而来,但是当荀悦到来之后,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此前无论开矿山也好、造铁邬也好,甚至是开荒种地,燕北为的都是养兵,养兵进而夺取别人的土地与一切。但荀悦却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他自己‘摸’索出的道路好上不止万千。 这世上人分两种,聪明人与笨蛋。笨蛋用自己的力量达成所思所想,而聪明人只需要在人山人海的笨蛋中找到比较优秀的那一个,借他的手达成自己的愿望即可。 燕北做了一次笨蛋,可他心甘情愿。 似乎自从让陈群寄出拉拢颍川人才的书信后,好事便一件接一件地传回来。先是郭嘉前来拜访并留在营中,接着是辽东传来降服玄菟、乐‘浪’二郡的喜讯,紧跟着便是像荀悦这种一眼就能看出才能的贤者投奔。 燕北心里颇有几分志得意满之感! 而就在荀悦到来之后不久,奔驰的骑手纵马归来,再度传回一条喜讯——太史慈达成使命,踏上回还的路! 被陈群称赞的徐元直,也来了! 其实说实话,先后有郭嘉、荀悦两名颍川大才前来拜营,已经绝对勾起了燕北对颍川人才趋之若鹜的心理,仅剩下难得的理智奉劝自己,不可太过贪心。 天下间有那么多雄才豪杰,哪个不想成就一番伟业,就算是苍天也不会把济世之才都‘交’到他的手里。一再如此地提醒自己,才让燕北勉强端正了心态。 是大才,他自然要拿出对待大才的气度,可即便不是大才,只要是人才,他便愿意招揽至麾下。退一万步讲,即便仅仅是中人之姿,甚至是‘浪’得虚名之辈,只要前来投奔他,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带回辽东。 今时今日,他早已不差多养一人或是少养一人,麾下千千万万勇武皆为他所养,难道还差养一策士幕僚吗? 立在营‘门’下,燕北听旌旗猎猎望着天边云卷云舒,心神开阔而自得。 他立在营‘门’当然不是为了迎接徐庶,姑且不论有没有匹配地上的才能……在与麹义的‘交’往中让他学习到很多御下的手段,最重要的就是立定尊卑;而董卓则教会他低起高落,徐徐图之。 俗话说升米恩斗米仇,一下子给别人太多,今后若是少了便会让人心里产生责怪,可若是一开始便不给人太多期待,到后面反倒能得到好的结果。 就算再自恃其能的人,徐徐图之也能有好结果。 燕北想过,按说董卓笼络人心的人段很高,可自己却偏偏得了他的赏赐还站在他的对立面。其实如果当时董卓亲自给他写上一封信,推心置腹那么两句,兴许现在天下的局面便大有不同了。 被世人奉为御人之首要的‘恩威并施’,燕北却有不同的理解。恩容易,威也容易,把握中间尺度虽难,但对燕北而言也并非那么困难。 最难的,是在恩威之外的情。 因为他不是法理上的统治者,他的政治地位与董卓无二,虽然很快全天下所有的诸侯都会与他一般,变成并非遵照礼法的地域实际统治者。这种时候,单单恩威并施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更需要的,是情。 董卓对他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但燕北并不认同,并将自己放在与他一样的地位上,所以起兵讨董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将军你看,骑兵,我们的骑兵。” 登上寨墙的士卒高声喊着,远处几十骑策马而奔卷起浩浩‘荡’‘荡’的土龙,迎风一面燕字大旗招展而开,为首的太史慈丰神俊朗,转瞬便奔出百步,翻身下马拱手拜道:“慈不辱使命,阳翟人徐元直来了!” 燕北用力托起太史慈,在他的胳膊上拍了两下,朗声大笑,这才颇有几分得意地对太史慈小声说道:“田国让夺了玄菟郡、三郎入主乐‘浪’,这事回头我再与你细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