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二章 旱魅胜火 竹纸喜人(下) (第2/2页)
挤去,以便能看得更清楚一点。幸好侍卫不少,否则秩序有可能会混乱一片。 真的成功了? 戴至德与姜恪等人对视了一眼。 这几个大佬表也不大好,百姓看不到,但他们有权利看,一个个全部走近,看着这个薄层。 果然很薄,其实也未必有那么薄,真正后世的宣纸,那才叫薄,而且韧也比竹纸好。当然了,成本也好。 但现在的纸能做衣服穿,可以想像纸张的厚度。与竹纸相比,至少在厚度上,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其实竹纸的出现,可以说是纸张的第二次,这种工艺后来唐朝也有了,很粗糙的,到了宋朝才成熟起来,但还有许多缺陷,一直到明朝,才完全成熟。即使是后世工业时代,竹纸也没有退出舞台。不过工艺更复杂,质量也远胜于这种天工开物的竹纸。 这不算成功,还有一些工艺。 工匠将薄层放在事先准备好刨光的薄木板上。上面再压一块木板,再去dàng)料。一直dàng)出很多张后,抬上巨大的方条石,放在木板上,这是利用重量,挤压出薄料大部分的水份。 所有官员都没有走,衙役送“盒饭”来了。 反正这一带也没有什么人家,地方宽敞。一起蹲下来,将饭菜搁在地上吃。在等候。 不是每一甑竹料都成功的。有一些甑竹料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都dàng)不上来料。不过也没有关系,已经有好几甑竹料dàng)上来了。现在竹纸肯定有了,薄度有了,就是质量问题了。 培火是用土砖砌成的夹巷,工匠将木柴点燃,看到薄料已经滴不下来水,将方条石抬下去,木板揭开。竹料拿了起来,还有水份,因此颜色依然以透明为主,只是更薄了,也略略泛出一种好看的白色。 人群中再一次动起来。 戴至德走过去,用手抚摸着,低声道:“新纸啊。” 很柔软,摸上去滑滑的。 他心中盘算了一下,成本还是需要的,至于石灰与竹子成本,他已经忽略不计了,这玩艺儿,唐朝可以说大部分地区都有。就是人工与柴火的钱,算来算去,又道:“真的很便宜。” 唉,不要求有益州黄麻那样的质量,只要能写字就成了 工匠看到宰相要看,留下一张,让他们慢慢观看,将其余的,放入夹巷,开始培干。 其实大太阳很毒的,在戴至德等人手中盘来盘去,也干了一些。当然,大规模生产,必须要培干,晒上哪儿找那么大片地方? 太阳渐渐西下。 围观的人没有离开,反而越聚越多,其中有一些文人墨客,已经在脑海里琢磨一些词语,准备描述这一次盛况。 夹巷打开,工匠将纸拿出来。 “好白”人群不由地纷纷向前挤去,将侍卫挤得东倒西歪…… “陛下,自东都起,到汾州、晋州、蒲州、汝州各州县自入夏以来,都没有降多少雨水。”武则天道。 “嗯,”李治揉了揉脑袋,这些州县都是河南与河东两道州县,虽然略略有旱迹象出现,然而都有河流相通,供给倒是方便的,于是问道:“关中呢?” 武则天脸色变了变,道:“关中更甚” 说完了,看了看李治的神,不出她意外,李治一张脸立即沉下去。 “报,报”李首成手上拿着几卷白纸,兴冲冲地跑进来。跑得有些急了,一下子绊在门坎上,摔倒在地,也不顾会不会摔得鼻青脸肿了,将手中的纸死死抱着。 李治正在生闷气,怒斥道:“成何体统。” 李首成有些委屈,奴婢摔倒了,不指望皇上你安慰,也不用斥责奴婢,站了起来,摔得不轻,揉着痛疼的脸道:“竹纸有了,这就是竹纸,用快马加急送来的。” “哦,”李治也站了起来。如果竹纸真的成功了,对儿子有好处,对自己,对妻子,都有好处。走过去,将几卷纸接过来,打开了一卷,道:“皇后,你看,真的很薄。” 则天答了一声,体却软绵绵地瘫倒下去,提心吊胆了这么多时,根本没有想到成功的竹纸,居然终于成功了。儿子肯定没有这个本事的,难道这真是上天给自己一家人的一个机会? “拿笔来,”李治又嘱咐道。 果然很白,很薄,可耐看不行,还得看能不能用。如果涔墨,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场。不但这么薄的纸让他怀疑涔墨,有的纸张不好,即使很厚,墨水往上一写,也涔出一大片。 太监匆匆忙忙地磨墨,李治提起笔,在上面写字。竹纸韧不强,但着墨很好,下笔后墨色鲜亮,笔锋都能感到明快。宋朝的竹纸还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可那时候的竹纸就让苏东坡与王安石等大家喜不止。 单论着墨,这些竹纸并不亚于益州黄麻等名品。 看着自己写的字,看着墨色,李治说道:“好纸。” 李首成道:“是啊,是好纸,只是很可惜,这必须要用芒种前后的嫩竹,现在虽得其法,却不能立即推广。各地的竹子又不相同,需要调制。这样计算起来,需得后年,才能在全国普及。不过终南山明年就能有大量竹纸出来。” “后年么,朕都能等得及的。” 其实何时推广的神马,李治现在也不顾得计较,只要竹纸有了,成功了,而且比所有人预想得都要好,大义就有了,也就成了 “来,拿西域进贡过来的葡萄糖来,朕要喝上一两杯。”太监刚要下去,李治又将他唤住:“等等,你立即传朕口旨,让太子回东都。” 到这时候,才想起儿子的好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