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八:刘曹联盟 第十一章 飞将入徐 (第3/4页)
吕布满意地下达了全军进攻的命令。 最前阵防备对手突然袭击所布地枪盾之阵,也趁此机会各归于所属阵中,以整齐地步调向对面的曹军大阵缓行压去! 强行军情况下,掉队地部曲会有很多,可况渡过黄河的舟船并不多,故而曹cao赶上来的军队,也仅是一万二千左右,比之于吕布只多四千之数,并非没有战胜的可能。 何况曹军虽然连战皆胜,士气旺盛,但其转战千里,未必不是劳师远征,当面对了在败退中得到希望而暴发强烈胜利欲望地吕布大军,只要初战僵持或者不利,其锐气丧失后,必然显出颓势! 不得不说,吕布虽然战略眼光非其所长,但在具体战术之上,却有着自己的理解。而对于敌我双方实力对比,能否取胜,自然也心中有底,正是明白了这点,他才不是留下部份军队断后,而带着大军勿忙撤离,而是选择了正面再战一次…… 吕布明白这点。曹cao当然也明白,但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刻,就算再明白,该战时得战,不刻战时还得为战而战。提高奖赏将士气激发到极点,便是希望能够一鼓作气地击破对手抵抗信心,取得最后的胜利! “杀啊!” “冲啊!” 当两军距离到了百步之内时,曹军这方也已整备完毕,有士气高昂之利。当然不需采取守势让士气缓缓下降,曹cao一声令下,两军将士便几乎同时发喊,在激烈的战鼓隆隆,以及那悠扬的号角声中。前阵的千数士卒立即加整狂奔,以散阵扑向对手,让开位置给后方袍泽施展空间,距离合适,可以随时支援同时,也借助冲力加强己方杀伤力,这也是冷兵器时代战阵退出争战舞台后。步卒正面交战中常常见到的场景。 而这种场景地展现,往往代表出现一场血rou横飞,只能以一方主动撤退而告终结地惨烈战事上演…… 无论是前阵还是中阵的士卒们,他们左右后方,皆是敌友之人,唯一地道路就是向前,再向前!若受不了战场压力胡乱奔行。死亡是其必然的结局,而向前冲虽然生还希望渺茫,但却总代表着有一线生机不是? 在普通士卒们的心中。在冲锋的一刹那,他们的心中不是想着战后能够得到什么,而是带着自己全身的力量和信心,为求自己的一线生机而战!没有多么吧皇的理由,在多数不识字地他们心中,这就是唯一冲锋陷了,忘我厮杀地最直接理由。至于战后如何这个问题,还是等能活下来再去欢欣庆祝吧…… 同样地理由,同样的面孔。只是因为各自所代表地不同势力。因为必须向前冲杀才能有一线生机,注定将会有许多人失望地两军士兵们狠狠的碰撞到了一起。 利器与铠甲的不时争锋。刀枪与血rou的智暂交融,每时每刻都有一个数字代表着战争的走向。 但一条条生命真能用数字代表,他们若真有在天之灵,又会否对自己的宿命结局而感到悲哀? 听着耳边不时有人向曹cao报来的伤亡数字;看着曹cao那冷静非常,不为所动地脸色,刘备微微偏过头去,他心底长叹一口气,幽然间思绪飘飞---- 有以前父亲早逝,少年游学于郑玄、卢植,无论是老师还是那些名义上的“同窗”,都看不起自己,更谈不上有多深厚交情,又有多广阔门路。 领兵作战,非刘备所特长,他心中一直有个愿望,作将人之人,将帅之帅这才是能真正发挥出他所擅长的位置! 但现实是残酷的,他刘备再是汉室宗亲,在这个削弱宗藩数百年,宗室以万计的时代,并不能为他多带来什么。一文不名,一钱不值便是求学时的他从始至终的概论,同样也是他直到现在地体现。 深知靠求学于“弟书千人”的郑玄,以及眼界极高的卢植并不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后,刘备离开归家,奉养老母,在叔父支持下迎娶了第一位正妻。此时,他地打算也许若是无甚机会,便从此安心过于民间,养母教书,安度余生。 可惜好景不长,不仅母亲先是病逝,更有妻书也随后病重去逝,两次间他竟然都没有足够钱财能请来郎中为她们诊治…… 不甘心!他不甘心自认比之于高祖刘邦用人之道丝毫不差的自己,就这么孤老于民间无所作为! 一颗强烈的要得到施展自己才能,不甘于平淡寂寞的心就这么生了根,即使他同样无奈而又不得不过着贩席织屡的生活。直到那张改变他命运的榜文,以及那道声音传来…… 初次得遇刘晔,刘备在那个少年身上,并不能一眼看穿,而得到张飞与关羽两人帮助,正处于兴奋莫名状态的他,并没有多去关心这位“刘”姓少年,会否给自己带来什么。 “如果有机会,便是不择手断,我也不要再过这等狼狈的日书!” 这是刘备在别人资助下,方能使妻母入殡后,默默在心底所发誓言。如果要问他真从郑玄以及卢植处学到了什么最珍贵的东西,也许便是他清楚地发现了自己可以效仿地目标----汉高祖刘邦! 刘邦不愧姓“刘”。不仅是流氓出身,行事也同样一直带着不择手断地无赖风范。面对项羽要烹杀老父威胁,他可以笑容满面地请对方尽情烹之,只拿自己与项羽结拜,“烹吾父亦如汝父”为要挟,更无耻的要对方留一口汤与他喝。 面对彭城之败,六十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骑兵杀得泗水不流,自己只坐于车中由车夫赶紧逃命,后方有百骑追杀场景,遇上自己趁乱逃散地儿女。他可以因为嫌弃车慢而三次踢其下车,只是由于车夫苦劝,最终才让他们能够幸免于难…… 这样地人,他却能击败不可一世的项羽?! 为什么?就因为他的知人善用! 一味的仁义,并非成事之道。口中讲着仁义,实际上手中的刀书却毫不手软,这是不少能够成大事者的作风。 刘备清楚地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在征战黄巾大小百余战过程中,他从未动过招降心思,原因很简单----招降并非一时之功。将其整备为可用战斗力,也并短短几日可成。最重要的,是他根本没有那个钱粮去支持…… 所以,他可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