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八:刘曹联盟 第二四章 刘晔封王 (第2/3页)
无任何出发点完全存于只为政治拉拢心思,属下们跟随我征战许久而不得成家立业,终是我为主上的失察。使其成家是第一目的,故而晔多遵循于自愿原则,从未有过乱点鸳鸯谱之事。” 对于这个问题,刘晔当然有着他自己的看法,联姻之事确实各有利弊,但并不能一言而概全,关于这件事刘晔先从出发点上说明自己观点。然后再以细节理由续道: “至于联姻会否有朝廷前时外戚专权之向,两者不同于环境。最终的影响当然也是不同!自前时至今,本土豪强与外来居高位者矛盾重重,常常难以调和,这本就是乱变的根本原因!如何解决矛盾而并非想着避免属下与其接触,这才是应该作地事!如若本土士族们在大利益上与上位者一般,又何愁于其心思别样,不满于现状。又何忧于属下会否因为亲属之事而偏向于本土士族,反而离心离德?” 以刘晔地本心而言,虽然因为地理原因讨伐袁术确实并不容易,但一方势力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其上位者而已,袁术地短视使得刘晔本就未将他看作一位可以平等起坐地对手,当然也不会多将心思放于淮南之事上。相较而言,亲手培养出一位合适的帝皇却是重要了不知凡几。“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只掌大势而不究小节,叔父所行之策略无处不显示出此点。只怕这却也是叔父年纪轻轻却能身居于高位之根本原因罢……” 精明于察人心意之能地刘协当然也感觉到了刘晔对他的态度日渐重视的变化,他并非是不知好歹之人,自然不会以这种变化来反感于刘晔不是第一时间便极为重视他。人之常情如此。经历过许多波折,几乎亲历生死一刻数时的刘协,对于这种态度的变化也是从刘晔的角度出发,用“君臣相择”理论来解释。 “一个上位者如何施行具体的策略,其实与他地性格关系极大,晔之性情如此。大势即在把握之中,则小节虽会出些波折,终是无伤大雅……” 对于刘协的称呼,刘晔实际上也是极有些为难的,虽然礼节上因为情势所限故而基本省略,但刘协毕竟是真正的天子身份,刘晔也不可能受他之礼。 而称呼更是礼仪中极为重要的一项,现今无论刘晔如何称呼,都不适合。故而他无论在外人还是本就只有两人场景也少有称呼刘协之词。实在无法避免。于人前刘晔便直接点其化名“刘王”,这才不算得太过失礼。 “关于任用人事之疑。侄儿得叔父解答已然茅塞顿开,便再问及于袁术之事,却不知诸侯齐讨于他却应大约何时?毕竟由其逍遥日久,则影响……” 刘协虽然并未将袁术当成一位极有威胁之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心中念动,他也敏感地发现了值此“诸侯只怕绝大多数皆有称帝之心”时候,任由一个名义上敢于称“天子”,实际上只差直接建号称帝的皇帝出现,只怕影响极大,这个于百姓中,以及诸侯间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增大。 “帝心勿忧,只待开春天气转好,无论别处诸侯会否有动作,晔自会派徐州众将士出征,就算不能一战竟全功,也得使其损失惨重,以为天下其他有同等心思之人表率” 现在是于刘晔自家府坻的房之内,只有他与刘协两人,又是说及如此大之事,刘晔的称呼便得需要斟酌些。如若因为他现今地强势而全无顾忌这等细节,只怕以后刘协的态度,也是两说之间。 诸侯人心都是不齐的,除了刚刚得到“天子”,极想用其为自己增加实力地曹cao,只怕没有多少人会在这个时候却实际上去讨伐于袁术。 当然,口中义正辞严的遣责自然是有必要的,只要不牵涉到实际的用兵即可…… 正如刘晔的预料,除了他和曹cao,再无人对于讨伐袁术有实际上的兴趣,孙策便是打着只待征讨之事起,他便委一支少量部曲前往,表示下他与袁术再无瓜葛地态度即可。 吕布从属于刘晔,在此事上他先接到了曹cao以朝廷名义上下发的檄文,接着又拿到了刘晔意思的信,两相结合下同意出征之事也不能说完全出自他的本意。迁都的朝廷完全安顿好后,为了加强自己的影响力,也使得自己拥有朝廷正统的名号更加实际,顺带先打击一番袁术的嚣张气焰,继于“讨袁檄文”后,以“当逢乱局。应集中力量先统合天下”为名使得大权独揽一身的曹cao再一次散发了无数公文,大封于天下诸侯。其中---- 曹cao自己领为大将军;袁绍封为太尉。随其家中长辈之后,再次位进三公之列;而刘晔作为曹cao地极力拉拢对像,在三公有任,实权最强地大将军已被瓜分后,他的封任就值得曹cao仔细考虑,最终他还是以“刘子扬代朝廷先收拾幽州叛乱,复平息徐州争端。早前更有留部曲于洛阳,使得天子归都之后不至于受无粮之苦……”诸多功劳,请打破常便,使得刘晔有加督徐州之权外,再封刘晔王爵直接跳过了公爵这一步。 他地意思虽然朝廷百官有些争议,最终因为刘晔本就是汉室宗亲,确实有诸多功劳,又并非是违了高祖刘邦的“异姓不封王”禁忌,那么封王之事阻力也就小了很多。 分封之事虽然涉及诸侯不少,但最重要的也仅是曹cao。袁绍,刘晔三人而已,其余众人便不再列举。 而刘晔被封为“安平王”。封地便在冀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