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28章回京 (第2/2页)
借力打力。 二婶面容扭曲。 三婶和三姑姑憋着笑。 老太太也是气得半死。 老太太和她的儿媳妇、女儿并不是一条心,三婶和三姑姑聪明,偏向景氏。 就这样,景氏愣是不动声色,停了二房半个月的rou,什么rou都不给他们。 连菜和饭也减半。 二叔先受不了,从外头买rou,自己要另外煮。可惜整个厨上都是景氏的人,而且二房没有小厨房,买了rou也做不成。 外头饭馆的rou,且不说难吃,价格也高,凌家是落寞世族,二叔手头紧,哪里吃得起? 所以,二叔逼迫二婶登门给景氏道歉。 二婶忍气吞声,诚诚恳恳说了自己的错,表明以后不敢,景氏才重新给他们添了rou菜。 “也是傻。”景氏评价二婶,“这家都在我手里,跟我置闲气有什么用?想治她还不是易如反掌?白吃这么多天素......” 这就是为什么景氏从来不和老太太、**奶生气的缘故。 她们说她们的、闹她们的,景氏睁只眼闭只眼,完全不放在眼里。 真惹急了景氏,景氏断她们的口粮、裁她们的丫鬟、减她们的日用,到头来还不是得给景氏赔礼道歉? 外院的男人二叔和三叔,可是都聪明着,丝毫不敢帮腔,怕得罪景氏。 他们都知道景氏厉害。 准确的说,是景氏的兄长和妹夫厉害,惹不得。 凌青菀在一旁笑。 景氏回眸,对她道:“傻笑什么,你以为当家这般容易?早年你姨父还只是从五品的官,跟着沐郡王,前途渺茫;你舅舅在军中照料军马,不过是小吏。 那时候,我在凌家当家,步步谨慎,受了那老太太多少气?她可没少鸡蛋里挑骨头,偏偏你祖父不肯让她主持中馈,非要我掌家。 如今,你姨父乃正二品大员,你舅舅是封疆大吏。娘在家里,这才有了底气,你可明白?” “明白了,娘。”凌青菀笑道。 其实,这些话不用母亲叮嘱,她也知道的。 当家哪里那么容易啊? 一个家里,需得方方面面的权衡。唯有你的靠山和势力远胜其他人,才可以随心所欲诊治她们。 景氏依靠着她娘家的权势,根本不需要把二房和老太太放在眼里。 她平素不挑事,是她的谦和。 但是老太太和二婶总是磕磕绊绊的,景氏一般都忍了她们。若不是二婶在元旦当天闹情绪,景氏也懒得理会她。 转眼间,就到了正月初八。 这些日子,凌青菀跟着母亲,四下里拜年,也设宴招待来拜年的人。 自然,去宣平侯府安家的日子也不少。 凌青菀和安檐多次遇到。 安檐仍是从前一样,当凌青菀不在,不看她,不理她。姨母有意让他们独处,都被凌青菀巧妙的避开了。 安檐更是避之不及。 正月初八一过,沧州王府又来人送信了。 凌青菀的大姑姑,就是纪王妃,后天到京。 他们原本是打算去年腊月到京的,可是腊月多暴雪,堵住了路,车马无法前行,他们被困在路上过了年。 景氏很高兴,连忙收拾外头的跨院,甚至把榭园后面的抱厦,就是凌青菀住的屋子腾出来,准备给大姑姑住。 虽然她知道大姑姑根本不会住在凌家。 “你和你大姑姑长得像了。”景氏心情很好,笑着对女儿道,“她和你父亲像,你又像你父亲。我快十年没见到她,不知她如今的光景。” 而后,她又想到上次小景氏告诉她的话。 纪王妃这次回京,若是造化好,往后兴许就是太后呢。 “菀儿,你嘴巴要甜腻些,跟你姑姑亲热些。娘家这些人,只有你们兄妹跟她血缘最亲了。”景氏叮嘱凌青菀。 凌青菀道是。 她也对素未蒙面的姑姑有点好奇。 到了正月初十,纪王府的马车,浩浩荡荡当了京城。他们先在别馆落足。 尚未收拾妥当,纪王妃就带着她的儿子们,到了凌家,迫不及待要见见寡嫂和侄儿侄女。 景氏让家里人全部到门口,准备了炮仗,热热闹闹迎接纪王、纪王妃。 *** 注1:“元旦”这个节日,就是新年第一天,是宋朝比较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但是咱们今天也用元旦,我怕姐妹们觉得违和,所以特别标注一下。 解释来自bai|du.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另外,这本书背景并非宋朝,因为我历史太薄弱了,怕写得不伦不类,基本上就是架空吧,但是一些规矩啊节日啊习俗啊,我尽量参考一二,争取不乱编。当然,也有瞎编的,像唐宋就没有少爷、老爷、某大人这些称呼,也不能亲戚通婚,我还是用了,都是为了架空的故事性,求考究亲们轻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