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001 (第2/2页)
陵军费及军费之外的收入多。阎将军对此非常不满,三番二次找皇帝解决。最后还是不了了之。陈将军富得冒油,年年有结余不说,还借钱给临安。阎将军捉襟见肘,寅吃卯粮。挪了又挪,还要拆东墙补西墙。都是一个皇帝,怎么能够见死不救,为什么不支持一下。不说见死不救,不说支持力度大小,就说军费的事情,那年,阎将军在长江训练水师,军费非常紧张,想得到皇上支持,奏章上去了,一张又一张,一本又一本,像雪片一样,这些奏章有去无回,像rou包子打狗。奏章如石沉大海,杳无消息。得不到批准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不但分文不给,而且还有惊人之举。皇上挪用军费修皇宫花园。当时,陈霸先在越南那边,战争一度处于胶着状态,即使富有也经不起拖。他的军费万分紧张。即使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也还是从牙缝里挤出一些来,支持水师训练。那年后,战争结束,阎将军因失去水师而调长安,明升暗降,镇守长安,对付北齐。陈将军回金陵,保护陪都,陈将军想起那笔经费,要求阎将军偿还,几次索要,毫无结果,一怒之下,扣了水师兵船。如今,两人一南一北,老死不相往来。 皇上在协调他们的事情上,没有一点进展,协调可以慢慢来,战争不等人,像养老不能等一样。不得已,皇帝派王公公去北齐谈判。求和。由于北齐要价过高,多次谈判未果。走之前,王公公知道皇上割地求和的意思,那是一个人的利益,可是,那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啊,他不想落一个千古骂名。他不敢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宁可遭皇上痛骂,不能让全国老百姓唾面,即使丢了官帽也在所不惜。战争一触即发,王公公心里越来越没有底。一路上,王公公走一步停二步,三天的行程,他走了十天。见到北齐皇帝之前,他在宾馆享受,每天山珍海味,每晚歌舞升平。忙着张罗见面礼。见到北齐皇帝之后,想着早点离开太原。皇上忙着五十大寿,对战争却不闻不问。说时迟那时快,陈霸先看不下去了,他审时度势,果断出兵,他先发制人,在江面出击,万人水师摸黑过江,偷袭北齐,杀过淮河,打得北齐无力招架,像瘟鸡一样。他速战速决,迅速回防,退回大本营,鸣金收兵。金陵,捷报频传,临安士气有所增加。事实上他只是想教训一下,不想占领,取得胜利之后,迅速撤兵。见好就收。由于长江这边动作迅猛,长安那边的敌人不得不分兵,北齐分兵,长安的的压力就大大减轻了。新的平衡又重新建立。战争告一段落,和平曙光又一次出现。北齐和临安的较量由战场搬到谈判桌。北齐要求临安送太子当人质,并且要求临安朝廷严惩凶手陈霸先。临安皇帝同意人质条件,但是人选不是太子而是王公公。同意严惩,但是凶手不是陈将军而是另有其人。北齐皇帝没有提王公公,权当王公公不存在似的。临安皇帝权衡再三,最后同意太子当人质。王公公结束在太原当人质的日子,回到临安,皇帝的割地求,他一字未提,让它烂在肚子里。皇帝颁发嘉奖令,奖励王公公,并且把象征荣誉的酒杯赏赐给王公公。王公公心领神会,开口一个皇帝英明,闭口一个皇帝英明,寸土必争,英明果断。王公公的地位直逼陈阎两人,统领朝廷文臣。战争对老百姓而言,似乎非常遥远,局部小范围的战争,对战区群众来说,是灾难,也是机会。群众眼睛雪亮的,即使战争爆发,也得吃喝拉撒睡。不少人发了战争财。战争似乎是大人物的事情,老百姓卷入进去,也是那些大人物鼓动的。王公公因为战争,加官进爵,成为朝廷文臣擎天柱。孙福明王麻子因为战争更珍惜和平的时光,只争朝夕。 那天,王麻子到临安府迅达找孙福明,落实招商成果,争取项目落地。他才不担心战争,因为战争不是常态而是会过去。他也不怎么关心跟作坊无关的事情,因为那是人家的事情包括战争。他关心孙福明,因为他是合作者又是对手。他找孙福明是谈合作做买卖。自从重洽会之后,他就粘上孙福明了,三天两头跑李村,慰问孙大为张宝马,嘘寒问暖。筵席散了,人走了,心不能死,王麻子没有死心。王麻子这样,衙门也是这样。尽管洽谈成果不理想,但是没有灰心,为了洽谈成交的项目落地,衙门又发红头文件,又派人,号召全县作坊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