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84章 止谣 (第2/2页)
,转走到窗子旁看外面无精打采的芭蕉,等转回头时,神色变得坚毅,面无表地对忐忑的晓烟说道:这种诅咒四爷的人就该拉下去打板子,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晓烟,你还记得是谁说的么? 金穗本想放过那些人,可这种谣言流传的最终结果会让姚府人心惶惶,若是传到外面去,姚家产业的那些掌柜们会怎么想?严重些,掌柜们会质疑她的权力,那么她发出的那些命令就很难做到令行止了。 她眉梢颦起,流言这个东西杀伤力可大可小,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在庶务管理上也是一样。 晓烟呆了呆,连忙报出几个人名。 金穗不需出面,直接喊了青凤进来,把那几个人以妄议家主的罪名打了一顿板子,撵出府外,谁的面子都不看。 这事惊动了姚大太太和姚三老爷,姚三老爷拍手说打得好,小辈们逞威风是给他这个长辈长脸了,谁去求,他就一脚把那人踹出门去。姚大太太派了大丫鬟来质问金穗,毕竟打了几个内院的婆子,这是姚大太太管辖的区域。 金穗百忙中抽空见这丫鬟,淡淡地抛了几句:老太太、太太、二太太为了四爷远游而茹素,那群嘴碎的婆子却诅咒四爷。不管是为家主名誉着想,还是以免辜负太太子的心意,我不得不罚她们。太太若是认为我不对,我直接去负荆请罪便是。 福熙院的大丫鬟出了镜明院,找锦屏一打听,大吃一惊,哪里还有质问的心思,忙忙去禀告姚大太太,姚大太太不仅不责怪金穗,而且命贴丫鬟和管事嬷嬷们整顿内院,又揪出几个人撵出二门。至此,那些流言便被压了下去。 姚一帆是姚真真的亲弟弟,金穗因着这个缘故对他多了两分喜,经过这事,莫名产生了抵触心理,幸而姚一帆虽然在学本事,却一个月见不到金穗两回,倒也察觉不出什么。 姚老太太在八月初避暑回来,府中只留着金穗主事,她怕金穗被那些修炼成精的掌柜们蒙骗欺负,放心不下,好歹她辈分高,地位尊贵,能帮忙镇镇场子。 中秋节时,金穗清闲下来,提起这事笑言:老太太是镇宅之宝,怪不得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 姚老太太吃着金穗新捣鼓出来的双黄蛋月饼,呵呵一笑:这话有趣的紧。 姚一鸣蹲在金盆子边上抓着新打的稻子,抓一把,扬一把,口水顺着没长齐的牙齿流进金盆子里,憨憨地傻笑,自得其乐,玩得特别欢快,她见了就笑得见牙不见眼: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 孙媳瞧着也是。几条商队等着打了谷子,好去外邦淘换别的粮食,城里很是闹。 金穗亲自查看过梁州一带的收成,又看了外地的收成捷报,除了少数几个地区遭遇旱涝,大夏这一年的收成极好,姚家接了几个粮食大订单,零零碎碎的,还有些小订单。她第一回处置粮食交易,做得特别小心,因为粮食出境是个很敏感的课题,得防着人在这上面动手脚。 在藏宝赌坊上,摄政王吃了大亏,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下去。摄政王那一只脚没落下来,金穗总觉得心神不安。 但是,当摄政王的那只脚落下来时,金穗准备久,却依旧被打个措手不及。 中秋过后,秋收接近尾声,酒楼茶肆都在议论收成这个话题,不乏文人墨客旅居乡野,有关秋收的诗词在街头巷尾的小儿口中流传,只让人叹,好一个太平盛世! 姚府门前两匹马儿飞奔而至,两位管事模样的中年男人飞下马,门房小厮眼尖地认出来人,谄媚笑着迎上前,亲地唤:梁管事,任管事,您二位大人安好! 那梁管事脸色却不比往好,随手丢一块银子扔到门房怀里,门房笑得更加谄媚,而那任管事一如既往地黑着脸,一毛不拔。 传了话,梁管事和任管事急急朝镜明院赶,门房望着二位管事的背影,嘀嘀咕咕:任管事的铁公鸡子真让人恨得牙痒痒啊!又犯疑惑:那任管事是个黑无常也罢了,怎么梁管事也行事匆匆,一脸着急相? 卡文了,考虑很久,还是舍了男主这条线,简略提一下男主解救黄老爹的过程,之后还是以女主的视觉为主吧,正好跟卷名搭上调。不出意外,明天五更,今天就这一更了。唉,昨晚做梦梦到爷爷,给爷爷洗脚,用的香皂还是我那年买的那块粉红色的香皂。。。。所以,我今天可耻地卡文了,实在没有心。晚安,亲们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