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节外生枝 (第1/2页)
震天喧哗声中,出使的队伍起程了。 送行的人比料想中多出不少,热闹非常。 鞭炮从队伍刚迈步就一直放到了京都城外,一路上经过的大街就好像被胭脂染过‘色’一般红‘艳’‘艳’的。 京都已经从之前先帝大丧中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谢朝华坐在车里从最繁华的大街上经过,两边客商云集,家家生意都热火朝天。只是雪天下的皇城却显得有些沉沉的,似乎再如何繁华热闹总也驱赶不掉那曾笼罩着的灰‘蒙’‘蒙’‘阴’霾。 谢朝华挑帘朝外看,肖睿也在这送行的队伍之中,只是他乘坐的轿子被队伍鲜红的旗帜掩盖,即便知道他在队伍的哪头,却也看不清那顶青黑‘色’的朴素轿子。 她原本对于京都就没有任何依恋与不舍,也从来不想回到这里,不过今天的离开,谢朝华心里不但没有觉得轻松,反而感到沉甸甸的,有些透不过气。 出使的圣旨下来后,肖睿都没有再找过谢朝华,甚至让谢朝华回谢家去住,而离开的时候,谢朝华自然是从谢府出的‘门’,只在同众人寒暄道别时与肖睿打了个照面。 肖睿在送别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注目,即便他穿着素的有些过头,却依然难掩他与生俱来令人仰叹的容姿。他气定神闲地站在人群中,眼光灼灼地看着谢朝华,“在楼南若是有什么事情,那边自会有人接应。”肖睿又轻声说了一句。 谢朝华瞟了他一眼,“是。”对于肖睿这话她心知肚明,明白自己若真是出了事情。肖睿安‘插’在楼南的人一定会来接应,只是同样的。若是她稍有异动,这接应之人怕也就成了阎罗殿催命之人了。 肖睿看向谢朝华的眼神有些古怪。过了会儿,淡淡地说了句:“敬候佳音。” 谢朝华当然明白他话里的意思,他嘴里的佳音指的当然不是与楼南修好,而是之前自己为了表明立场跟他说的那件事情——唯独在楼南才能办成的事情。 她回了一个适当的微笑:“多谢王爷吉言。” 然后她在一堆人的簇拥下登上了车,香车帘帐垂下,遮住了她的身影,也遮住了所有投向她的各种探究、好奇、审视的目光…… 从京都到楼南最方便快捷的当属走水路,尤其汜水这几年治理颇见成效,加上此行本就时间紧迫。故而出了城没多久使团便弃车登舟而行。 谢朝华与韩琅文是分开乘坐两艘船,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一路上别说谈话,连面都见不上,这倒是让谢朝华微微松了口气,只因她一直不知如今该用怎样的姿态来面对韩琅文,可内心又隐约有些微失落。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不孝‘女’自辞别之后已有月余。鸿雁传书遥寄情,不知母亲大人一切可还安好?冬日已至。虽母亲那边偏于南方,也需注意保暖。‘女’儿一切也都安好,请母亲放心。此番随韩大人一同出使楼南,到了那里有meimei朝容照看。圣上也以将一切安排妥当,请母亲勿念。 出‘门’之时,京都已经下过好几场雪了。‘女’儿突然想起以前在建水,冬日极少下雪。偶有雪天,母亲便会早早起来。将梅‘花’上的雪收于坛中埋于树下,来年开‘春’,柳絮轻扬下,煮一壶香茗,甚为惬意。思及此,更加分外想念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写到这,谢朝华停下笔。 望向窗外,江面一片萧索残冬景象,残雪未融,枯草摇曳。只远远见一只黑身红嘴的鸟儿在岸边扑腾,羽‘毛’被冬日阳光照着,折‘射’出奇异的蓝绿‘色’光彩。 她叹息一声,此时此刻怕也只有鸟兽才能体会到安详快来吧。 突然舱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门’一下子被推开,随行的小丫鬟喘着气道:“小姐,韩大人出事了!” 谢朝华手里握着的笔滑落而下,在裙子上蹭下一摊墨迹。 “怎么回事,好好说,说清楚点。”一旁的翠儿冷声喝道。 那丫鬟道:“据说韩大人在工地上辈石头砸到了脚,传回来的消息说是骨头断了。” 谢朝华先是松了口气,没有出人命就好,可紧接着眉头便皱了起来,虽突然受了伤,总是有点蹊跷。 唉,不过要怪也怪他到底是不安分老老实实做这出使大臣所致。 白天舟行江上,韩琅文不知如何就是从江面的水位看出了问题,说是晚上靠岸之后要去巡视一下这里的河堤,旁人劝说无用,他执意前往,说是反正晚上靠岸时他再去,绝耽搁不了行程的,大家也就没话好说了,何况这一行他的官阶最大。 谢朝华也不耽搁,连忙带着翠儿就去探视,韩琅文因为断骨不能挪动,人眼下就被安置在河堤附近的一处官员别院中。 到了那边,早有当地的官员迎了出来:“谢小姐,有失远迎……” 谢朝华行礼后忙问:“韩大人怎么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