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女的文艺重生_第十四章 斫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斫琴 (第1/1页)

    岳问荆不是方向感很强的人,所以直到岑奚将车停在一个于她完全陌生的地方时,她才意识到这不是去琴馆的路。

    在她完成今早的两次马步训练之后,休息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才缓过劲来。虽然身上仍隐有酸痛,总归是好过之前。接着岑奚又带她在院子里逛了会儿。正当十月,这会儿的气候也还不是前世她记忆最深刻的喜怒无常,加之今日阳光正好,院中的景致竟显出些秋日胜春朝的壮阔,她便一边被提醒着随时纠正自己的仪态,一边在他的引导下看看染红的霜叶,轻嗅丹桂的飘香,全然忘却了身体的不适。

    待到用过早餐,已是八点有余了。

    本以为今日的行程与从前并无不同,此刻,站在这幢陌生的建筑物前,她不禁疑惑地看向岑奚。

    “今天暂时不教琴。前段时间给你的钥匙带了吗?”岳问荆闻言取出上衣口袋中的钥匙,摊开手掌,“带了。”

    “这是制琴坊的钥匙。这几日开始带你制琴。并非不懂制琴的人就弹不好。琴为器,亦为琴人友,多了解自己的伙伴一些总没坏处。”接过钥匙开门,又道:“其实在正式学琴前就该带你来的,只是斫琴历时甚久,你从家里赶过来,时间上有些不方便。现今倒好。”

    许是因为长时间无人问津,推开门的那一瞬间,厚重的木门发出“吱呀”一声响,带出一种莫名的庄重感。

    “古琴有‘面桐底梓’之说。《碧落子斫琴发》中提到:‘夫琴之为器,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故非凡之木所能成也。’又有‘天下之材,柔良莫如桐,坚刚莫如梓。以桐之虚,合梓之实,刚柔相配,天地之道,阴阳之义也。’阴阳相谐,方能制出好音色的琴。”转到墙边的桌旁,桌上摆放着斫琴工具,单是锉刀就有十余种,各式的刃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古法制琴历时逾两年,工序多于三百。古称‘十琴九废’,足可见其艰辛。第一步为择琴底。看这里。”领着她走向另一面墙。有许多木板倚靠在墙上,地上也堆放着不少。“这些是我曾经收集的一些木材,桐木、杉木、梓木均有。琴底当取百年梓木,指甲掐之,坚而不入方是。”说罢取过一块梓木,“感受一下。”

    岳问荆于是走近了,伸出手,用指甲掐了下,微微有些惊讶。在生药学实验课上,她也见过挺多性状描述为“质坚”的茎类药材,总是不死心地要去掐一掐、掰一掰,然后得出一个“是挺难断的”的结论。像这样坚硬的,却也少见。

    待她回过神,岑奚已携了那块梓木走向了窗边的台案。

    “接下来是法度。汉后定琴长为三尺六寸六分,实际却各有不同,不必拘泥于此。”取过铅笔、尺规,用掌指大略比划了下,便开始在木材上描摹起来,“琴的长短与琴声密切相关,短则声高而焦,长则漫而浊。琴的样式对琴也有一定影响,往后可以慢慢感受。今天制的琴为正合式。你过来些。”

    她看着在他的勾勒下,轸池、龙池、足孔、凤沼有序地排布其上,琴底的结构渐渐清晰,再丈量好距离,勾出正合式琴底的边,整个法度的过程就基本完毕了。

    此时已临近正午,二人便先行回去。进行了简单的洗漱,吃过午餐,而后各自回房午休。直到下午三点,复又回到制琴坊。

    “接下来为斫。制出琴的雏形,亦是一种加工。”这一步消耗的体力较大,也是需要讲解的过程不多,较之之前,岑奚的话少了许多。平日温文儒雅的人一脚踏在台案上,双手锯着多余的边料。分明是木工的活,他做来倒是不显粗鲁,倒有一种别样的潇洒。

    此间岳问荆除了旁观,还时不时地帮着拭去他面上渗出的汗,递上准备着的水。

    至此耗费的时间不算少,待岑奚完成琴底的雏形,再加上精制、打磨,一天也要结束了。

    “就到这吧,我们先回去休息,明日再过来。”临走,将制好的琴底靠在墙边。

    第二天晨练之后回到这里,继续昨天的工作,接下来应该是制琴面。果然,岑奚又领着她走到了那些木料旁。

    “琴面不同琴底,常用材料为桐木,尤以生于石间的孤桐为好,也用杉木。琴声与木性相关,木性尽,琴声越。另外较之新桐,老桐更易举则轻、击则松、折则脆、抚则滑,所以首选为老桐。琴面的法度较琴底易,仅需照着所制琴底描边即可。”

    经过法度、斫琴、削面、打磨,琴面初成。

    “琴面的制作关键在于琴腹,书上记载甚少,前人多为师徒口耳相传。《琴记》中始有厚度分布记载,具体因琴而异。‘纳音’结构为雷氏所创,《苏东坡笔记》中有详述。”不传之秘呢,岳问荆目不转睛地看着。岑奚的动作很是流畅、熟稔,斫磨间,琴腹完成了。

    “接着是附件。材料多用象牙,紫檀次之。上古始用枣木,我也惯用枣木。”又是一阵忙碌,岳山、龙龈等附件也制作完毕了。

    “然后为合琴,一以漆胶合,二以鱼皮胶合。胶合后,软绳紧缚,入暗室七日乃成。”说罢拉下窗边厚重的幕帘,“七日后再过来。”

    制琴之于岳问荆,无疑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前世习琴数年,与之相伴的岁月不算短,却也从未想到制琴竟如此艰难。仅是将木料修至琴的雏形,已用了两日,这样的速度还是在岑奚制琴手法娴熟的前提下。一把琴,体积算不上大,历时之长、工序之复杂,简直令人咂舌!难以想见是怎样的天才始创了这样一种神明之器。

    看看窗外的天色,果然已有些暗了。虽然已近深秋,天黑得早些,却也是将近一日的功夫了。看着岑奚制琴时的行云流水,浑然不知时间流逝。此时想来,竟颇有一种“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

    旁观两日,颇有所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