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秋夜 (第1/2页)
狂风卷着枯黄的树叶,在屋顶树梢间盘旋飞舞。 钟府后院屋子的窗棱,被灌进来的疾风带打得啪嗒作响。 这是个九月深秋的夜晚,此时已是二更已过,本该是阖府准备熄灯就寝的时段,钟府里却是另一番场景:四处灯烛大亮,内院小道上,不时窜出一两个行色匆匆的人影,往来于内院和前门之间。 后院正堂门前守着两个丫鬟,不时地往屋内汇报着外面递进的消息。 此时,一顶暖轿正颤颠颠地行走在钟府门外的青石道上,抬轿的两人步履稳健,行色匆匆。沉重的脚步声在安静的深夜,显得十分仓促而寂寞。 轿子旁边跟着一群人,正贴着轿身随护。 “快”、“忍着点”、“快到了”、“不然来不及了”…… 催促声不断地从其中一位青年文士口中发出,只见他身着鹭鸶图案官服,面带几分忧色,眉头紧锁。肃穆冷峻的神情,将本来俊朗清逸的脸上凭空添了几分厉色。 随着纷乱的喘气声、吆喝声和脚步声,由远及近,眼看着轿子就冲到了钟府前面的门楼前。门边上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早已候在那里多时。轿身还没来得及停稳,他早已催促起里面的人:“快,把门打开,老爷请的神医到了!快,手脚利索些,别耽误了大事!” 还未等守门的老苍头反应过来,中年男人身边,就跳出个瘦猴模样的小厮,抢先过去,一把将大门推了开来。 这是处在杭州府随处可见的合院式府第。 大院门口有拴马石,雕花门楼进去,是待客议事用的正厅敦怡堂。经过穿堂来到中庭,那有个不大不小的天井。正北是第二进的厅堂,和两边的厢房构成是男女主人起居的院落。再往里就是后院和花园。 暖轿沿着穿堂,一路进了最里面的后院。所经之处,廊道上的仆妇们纷纷避让,不知发生了何事。待自家主子的背影,匆匆消失在夜色中后,大伙又聚拢起来,三五成群,开始窃窃私语地议论: “这么晚了,知道抬的是谁不?” “还不知道吧?!今天午饭时分,老太太就快不行了……” “哎呀,可不是!听我家那口子说,老爷前些天,一直派人在乡间寻访名医。昨儿个才得了准信儿,今天天黑了老爷都没回府,就是从衙门出来后,直接亲自去接了。” “没错,常伯家那小子说,是归隐乡间的老太医!在前朝皇宫里呆了几十年,听说能起死回生的。” “阿弥陀佛,老太太有救了!真怕她老人家熬不过来。谢天谢地,好人会有福报。她这样的大善人,不会还没享几天儿孙福,就那般没了的!” “可不是!辛苦cao劳大半辈子,眼看着日子好过了。谁知自去年大姑娘落水后,老太太就被吓出病来,身体一直不爽利,反反复复的,拖到今年,连床都起不来了。” “谁说不是!今年春末,老人家眼看着都快好了,被何姨娘一尸两命的事,给激得又倒下来了。” “听她身边伺候的秦mama她儿媳妇说,掌灯时分,她又昏厥了过去,差点就……还是大姑娘机灵,提醒用万大夫教的法子,才把老太太又救了回来的……” …… 就在此时,后院正厅东侧厢房的廊下,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妇人,伫立在那里,不时向前门方向,翘首张望。 这妇人双十年华,生得柳眉杏眼,肤白如脂,气质娇媚。只见她眉头微蹙,嘴里不停念叨着“还没回”“不会出事了吧”等啐语。双手交握,脚步不停更替着,在原地打着转儿。 不一会儿,有脚步声由远及近,一个身影奔了过来,是个身着翠绿比甲的丫鬟提着裙摆,快步地靠了过来。 美妇面露喜色,忙问来人:“怎么样?老爷回来没有?” “还没看到!想是快回了!”她边作答,边上前来搀扶起美妇的手臂。见她还在外面挨冻,就埋怨上了,“我的小姐,这么冷的天,您怎么还站在风口上呀!快进屋暖和暖和!回头要让崔mama看见了,又要唠叨咱们了!” “可不是!要是姑爷回来,看见您这样,不在里屋伺候汤药,心里又要责怪上了……”听到外面有动静,屋内传来个妇人的声音。随即有位中年仆妇从里面走了出来。见她俩还在外面,没打算进来的样子,上前就挽起美妇另一只手臂,身手利落地要搀扶她进屋。 “好了,奶娘!不是我不愿呆,婆母刚才醒来后,就把身边伺候的都给遣了。现在正跟妙姐儿说着体已话呢!我怎好杵在那里?”美妇一面说着,一面抽出手臂,独自进了屋内。走窗边的缎面软榻上坐了下来,娇嗔道,“我有那么不醒事吗?!屋里药味重,呆老半天了,都喘不过气来。到外面转转,正好看相公回来没有!” 这乳母口中的小姐,正是此座钟府的当家主母杨氏,当朝内阁大学士,首辅杨景基的嫡次女。四年前嫁给淮安书香世族钟家的五房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