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六章 洗尘 (第1/2页)
弃舟上岸时,淮安刚下完一阵子的绵绵阴雨,太阳好不容易才从云层里露出笑脸来。 在码头边来接钟澄一家的人群中,竟有两位穿着官服的大老爷,还有一位年近弱冠的少年。 从面幕往外望去,妙如发觉那位年轻的后生,竟然是堂哥钟明信。多年不见,他如今已长成一位挺拔俊朗的男子。 她随即带着弟弟meimei们,走过去向对方问候。 “信哥哥,别来无恙!终于又见着家乡的亲人了!”妙如笑容可掬地朝他福了一礼。 钟明信转过头来,脸上露出讶然的神色。他才发现,眼前这位娉娉袅袅的少女,原来就是,当年那个求他帮忙折梅枝的小丫头。 他清秀的脸上也扬起会心的笑容。 平日里跟汪峭旭,常有书信来往,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堂妹,跟好友已然订亲。只是不知为何,堂叔不等女儿出嫁了,再辞官回乡。更没想到,妙如这次也跟着一起回来了。 他拱手还了一礼,脸上尽是温润的表情:“meimei如今都成大姑娘了,哥哥都认不出来了。” 妙如腼腆地一笑,回应道:“成大姑娘也是信哥哥的妹子,明婧jiejie还好吧?!” “她啊!端午时还回家来过,看望过母亲和祖母。若知道你也跟着回来了,她肯定会高兴的。”提起出嫁一年多的meimei,钟明信的语气中,带着难舍的亲昵。 “呀啊!都出嫁了?婆家远不远?她多久回来一趟?”妙如颇有些失落,原以为回到钟家老宅,还有几个闺中姐妹可以走动走动。也不算太孤单,没想到已然物是人非。 “不远,就在临近镇子里。她的翁姑为人和善,常到咱们钟家互相走动,肯定有机会再见到她的……”语气中透着轻松和愉悦,让人一听就能感知到,对meimei的婆家,他很是满意。 听到她嫁了户好人家,妙如心里甚感欣慰。 钟明信把妙如几个送到离岸不远的马车上,又转身去寻堂叔钟澄。 后者正在那边。跟两位大人说话。 看到女儿跟她堂兄其乐融融的样子,钟澄的唇角边绽开了一抹浅笑。 那两位穿官服的男子,是本地的知县和学政。 钟杨两家在京城里发生的一切,早被有心人传到了江南。淮安本地的官员,听说探花郎要辞官回乡办学。均是喜不自禁。 毕竟,自己辖区出的举人进士多,也算一项政绩不是?! 不过。钟澄如今不是官身,也无意再重返官场。回京前本地的官员,曾去信邀请他到府学里执教,被他婉拒了。今日来的这两位。专程到码头迎接他,就是想再争取一番。 与他们告辞后。钟澄登上马车,领着一家人,又回到了阔别五六年的钟氏老宅。 自从钟谢氏创办的汩润书院,搬到云隐山上后,钟宅东北角的槐香院,又空了出来。 为了族中走科举的子弟,平日多得侄孙提携和点拨。老族长极力挽留五房的一家,回祖宅居住。 钟澄想到,如今刚回来,府宅和学馆。都还要花时间筹划安排,就接受了叔祖的盛情。 到了槐香院,妙如算是轻车熟路。和宋氏一道。把家人都安置住了下来。 一切还是按六年前的样子,把正屋让给了杨氏母子三人。东厢让宋氏带着明偲住了进去。西厢仍由妙如带着三妹婵如居住。 全家人安置妥当后。钟澄把妻妾儿女们召集了起来。 “从今天起,咱们就暂住在钟府老宅里了。周围都是几房的兄弟族人。望能跟他们和睦相处,不要惹事。内务还是暂让莉娘打理,家中产业庶务,由我自个接手。等学馆开了后,再做安排。”作为一家之主,钟澄简单地安排了今后的生活,又对几个儿女吩咐道:“仪儿、妤儿和婵儿的学业,为父亲自来教。妙儿要常跟几房的伯母、婶婶走动走动,平日里多带着两个meimei,和她们学学管家和交往。” 一切安排就绪后,长房的大太太派人来,邀请五房一家,到忠信堂那边。说是备了酒宴,要为他们接风洗尘。 杨氏尚在孝期,自是不会去参加,她带着两个孩子留了下来。 钟澄领着宋氏和儿女们,来到了忠信堂的院子里。 钟府长房的妯娌们,早就听闻了五房在京里这几年的事迹。 说是皇帝赐给钟澄一名秀女,专门为五房传宗接代的。又听说那位秀女所诞之子请满月酒时,宫中还派下了赏赐。若是钟澄在京城继续为官,说不定哪天,那女子还会封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