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No.137 三月十一 (第1/2页)
三月十一,气候晴暖,中书令房玄龄大人亲登翠华山。 房玄龄大人是去年才晋的中书令,但在秦王府效力十年,皇帝对他实在是太过了解,所以上任之后,军国大事一股脑地甩给他去谋断,几乎毫不过问。算算他如今也是快知天命的人了,cao劳了近一年,这一把老骨头还真是有点吃不消。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可以说是责任重大。新帝登基伊始,胸中怀着治国安邦的高远理想。这把老骨头,若能用作那年轻天子手中的一柄利刃,就算呕心沥血,也是死得其所了。 大唐是在乱世的废墟上重新立起来的国度,所以,第一步,就是要维护安定,发展经济。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改革,要改革,就要深入民间,了解这个国家目前真正的状况。 房玄龄在开封微服私访了一段时间,当真在百姓间了解了许多疾苦。昨日他刚刚回到长安,由于过度劳累,微微地有些发起烧来。可是老天就不让他消停,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报过来,搞得他焦头烂额。 一大早,他就带着几个人,一起来登这翠华山。 可以说,心情非常非常地压抑,哪怕是山间空气清新,春景优美,也丝毫改变不了不佳的心绪。陪房大人一起来爬山的,看得见的有户部尚书、刑部侍郎两个,看不见的,还有一支小队匿在暗处的护卫,正是皇帝李世民的秘军“天策之影”。 翠华山位于长安城南四十里,所以几位大人天不亮就出来了。现在太阳已经高高在挂在天际。山中春意盎然。芳草碧树。鸟鸣谷幽。这翠华山真是处天然的宝地,除了山形奇峻,山中还有瀑有潭,甚至有湖。若是没有什么心事,只到此地踏青游玩,倒真是个绝佳的好去处。 房玄龄抹了一把额头上的虚汗,继续踏着崎岖的山路,尽力快速地向前行进。 前方。忽然出现了一大片盛开的杏花林。 三月正是好时节,杏花无所顾忌地怒放着,有粉的有白的,若云若霞,华美至极。景色极其媚好,房玄龄感到颇为奇怪,便问户部尚书道: “咱们去年来的时候,怎么不记得有这样一片杏花?” “确实不曾见过似的。”户部尚书回忆了一下,便回答道。刑部侍郎没有来过,所以也就未曾答话。 抬头看看太阳。方位是绝不会错的。三人便踏进了杏花林,继续往山里走去。 进入了杏花林。花开得过于浓艳,居然把阳光遮住了,林中淡淡地起了雾。 景色很美。房大人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既然出都出来了,揪着心也是于事无补,不如就在此刻,暂且欣赏一下美丽的杏花,放松一下心情好了。 “当真是可以入画了啊!”房大人感叹道。 可是居然没有人应声接茬儿。 身后那两个,可都是官场上八面玲珑的人物,上官说话,怎么可能不跟着应和两句? 房玄龄一惊,回头看时,却见杏花林中一片静谧,落英缤纷,哪里还有户部尚书和刑部侍郎的影子? “来人!”他轻轻地喝了一声。 并无人应声出来。本应随侍左右的天策之影,竟也不见了踪迹。 房大人这一惊非同小可,这,是误入了什么古怪的地方了?但他毕竟多年来久经历炼,虽然手无缚鸡之力,竟很快便稳住了心神。 抬头看了看,看不见太阳的方位。房玄龄略微思索了一下,便凭着感觉中的判断,朝目的地的方位寻路过去。 走了没有多久,远处竟隐隐地看到一座小小的茅舍院落,孤零零地立于杏花林中,显得颇有些怪异。 房玄龄一边思索,一边缓步走了过去。但他没有从正门方位靠近,而是从侧面走过去,走近了茅舍。 这院子周围垒的不是土墙,而是竹篱,虽然竹篱上攀爬了些藤类的枝叶,院子里头的情形仍然可以看得清楚。走近竹篱,房玄龄便听到院里站着几个人,正在说话。 “兄弟,这一别,就是来生再见了,兄弟家中,可还有要办的事?” “不劳挂心了,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家里的事,足安顿得完。” “主上这条计策妙,谁也不会想到,你竟会以那种身份出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最近距离地接近他,确保万无一失。只是,这么做,虽然一切都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完成,可兄弟你的性命却终归难以保全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