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武工队_第十二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第4/5页)

时,他就是冈村宁次手下一个兵团的司令官。山本太郎恨恨地想,我为大日本帝国效力的时候,你还是个娃娃。刚才,我以下属的身份已经礼让三分,你不可以得寸进尺。山本太郎立刻把他那骷髅似的脸拉下来,故意抖动了几下他那糟糠鼻子的鼻翼。突然发出一声豺狼似的狞笑,然后一屁股坐在驴脸司令的座位上,阴阳怪气地说:

      “约西!司令阁下,我的,大日本军人的干活,不是小孩的保姆的干活。你的明白小野川正的,他什么的干活,我的不知道。司令阁下,天皇陛下的训词的有,你的明白皇军的,任意离职的干活,统统死了死了的有!你的明白小野擅自的……”

      山本太郎正要指责小野川正不该擅自离队,这时翻译官秦家驹跑了进来,从文件袋中拿出一份山海关日本关东军发来的电报。山本看完电报“约西”一声,从座位上站起身来,连招呼都没跟驴脸司令打,昂首挺胸,转身向外就走。驴脸司令望着扬长而去的山本太郎,气得浑身发抖。他几步追到门口,手举着大洋刀,学着中国人骂人的话,像狮子发疯般咆哮起来:

      “猪的,狗的,浑蛋浑蛋的,死了死了的有!”

      六月的塔子沟,景色美得令人陶醉。奇峰拍天,峥嵘挺秀,山花灿灿如云,在阳光下流金溢彩。

      临近晌午,在群山耸立,怪石繁多的窄窄的山道上,刘福余身背一捆干柴,急匆匆地走着,他是刚从加碑岩筹粮回来。下了山道,老远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站在村口张望,刘福余望着母亲那被风拂动的满头白发,心中顿时涌起一阵火辣辣的滋味。母亲,多么亲切而伟大的字眼。刘福余想到自己的母亲,历尽人世艰辛,从来没享过一天福。父亲为养活一家人,给地主家扛活,没白天没黑夜地干,还经常受地主老财的毒打。饥饿贫穷,身心的摧残,父亲早早过世了。记得那年哥哥十五岁,弟弟刚一岁,自己才十三岁。从此,一家四口生活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母亲脆弱的肩头。望着母亲,刘福余暗暗地说:

      “娘,您辛苦了,儿子不孝。您若大年纪,还让您为我担心,等打败日本鬼子,儿子再不会让您受苦了。”

      刘福余想着心事,很快走到了母亲跟前。为了使母亲开心些,他隐忍着内心的伤感,故作高兴地大声说:

      “娘,这大热天,您站在这儿干啥儿子又不是三岁小孩。”

      “是啊,我儿长大了,我儿是大人了。可是在娘的眼里,还是个小孩子,你一出门娘就惦记,放不下心啊。”刘大娘说着用衣袖擦了一下眼睛。

      “没事,娘,回去吧,我饿了。”刘福余上前搀着母亲。

      家是温馨的,家就像倦帆归泊的港湾。别看刘福余的家颓墙败壁,残破不堪,但每当刘福余坐在自家小院的杨树下乘凉时,就有一种惬意的感觉。他就会在心中说:“家真好哇,家真好。等打败了日本鬼子,乡亲们重建家园,我一定在这小院里盖几间砖瓦房,让娘好好享受享受。”

      “余儿,你不是饿了吗,快来吃饭吧。”刘大娘在屋里喊。

      “好嘞,娘,我这就来。”刘福余在凉水盆里洗了把脸,跑进屋往炕沿边一坐,端起一碗包米面糊糊就唿流唿流地喝了起来。他边喝边说,“真香,娘做的糊糊真香。”

      刘大娘看着儿子的吃相,怜爱地笑着说:

      “傻孩子,糊糊粥有什么香的,你是肚子饿了。这叫饥不择食,吃什么都是香的。”

      “不是的娘,是娘的厨技高,娘做的什么都好吃。熬的糊糊粥,也比别人熬的香,熬的好喝。”

      刘福余正唿流唿流喝得高兴,通信员周成跑进屋来。周成上次遭鬼子伪军毒打,伤得很重。他在朱庆林家养伤,得到朱庆林和他妻子吴香云的悉心照料,他很快痊愈归队。周成望着刘福余,着急地说:

      “刘大哥,快,有紧急情况。”

      刘福余是个急性子,听说有紧急情况,刚唿流进嘴里的一大口糊糊。来不及咽一着急噗地一声喷出,喷了周成一脸糊糊,刘大娘见了怪嗔地训儿子:

      “我说你这孩子是咋回事儿,喝进嘴里的东西怎么不往肚里咽,往外喷什么。你看你,喷了人家小周一脸糊糊,还不赶快去打盆水来让小周洗洗。”

      “对不起,”刘福余急得一伸脖,把嘴里残留的糊糊咽进肚,赶快跑到外屋打来一盆水让小周洗脸,急切地问:

      “小周快说,有什么情况”

      小周洗了把脸,压低声音说:

      “刘大哥,是这样的,曾克林司令员亲自率领的主力部队十一团的两个连,已经开进大王庙砬子山屯了。于队长要你马上把存放在朝阳寺的粮食,立刻找人转送到砬子山屯去。”

      “好,曾克林司令员来了太好啦,这下我们可以好好与鬼子决一死战。粮食不用去朝阳寺取,水泉沟我还存着哩。娘,我走了,您老人家就等着听我们的好消息吧。”

      刘福余说着,已经与周成出了院子,周成还要到边沿子去通知郭海楼,所以他们出了大门就分道而行。时间紧急,刘福余脚底生风,一路跑步,刚出塔子沟屯没多远,没想到迎面来了一伙日军。刘福余看见鬼子,赶紧闪身钻进山里,可是鬼子已经发现了他,一群鬼子端着枪往前追,边追边叫:

      “八格牙路,跑的不要,跑的死了死了的有!”

      鬼子一边追着,叫着,一边叭叭叭地朝山地里打枪。碰巧这时山下来了一个放羊的老头,看见鬼子在追赶刘福余,老人家急中生智,立刻把羊群赶上山,踏乱刘福余留下的足迹。同时老人家一鞭子抽在头羊身上,头羊一惊狂奔乱撞,羊炸了群,几十头羊与鬼子横冲直撞搅拌在一起。就在鬼子兽性大发,用刺刀乱捅羊群时,刘福余早已翻过山头,溜之大吉。

      天,像下火一样燥热。

      刘福余行走在山林之间,就像被放在蒸笼里一样,闷得要命,经过了刚才这场虚惊,为了避免再碰上鬼子王八蛋,他索性翻山越岭不走大道。刘福余不仅有火神爷的大号,还有地里仙的美称,走夜路翻山越岭,无人能及。

      刘福余先到水泉沟,从当地找了几个民兵帮忙,把粮食送到砬子山屯。曾克林司令员早就听说过,绥中县入党最早的共产党员刘福余的感人事迹,很想一见。今天终于有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