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三章 反派角色 (第1/2页)
后来陈道铭也说过,自己拍过的戏里头,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围城》和《二马》。 不过,《二马》的收视率,确实是很低的。 如果说陈道铭参演的《少年包青天》,有三百万人看过的话,那这一部《二马》,就只有三万人看过。 陈道铭说,虽然我有时为了迎合那三百万的俗人,不得不放弃了三万人的知音,那也是出于生存的无奈。毕竟演员是我的职业,我得靠这个吃饭,养活老婆孩子。 孟星魂听了一笑,那三万人,就是知音吗?天晓得。 那三百万人,就是俗人吗?谁算过? 孟帅的人生哲学是:显一番好身手,得今生大自在。 有时间考虑最后的美好,还不如美好的活到最后,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是,没有的人比拥有的人,更清楚。 孟帅就从没有看过那些小歌手,小演员,小模特,思考过陈老师那样严肃的大问题。 演技这个东西,是这个世界上,人类必需的一种技能吗? 比吃饭更重要吗?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可是穷人为什么要革命呢?还不是为了自己能够,请客吃饭吗? 孟星魂觉得,这一部《二马》,拍的实在是太早了,如果能推迟到全球化的潜历史上去播出,也许造成的社会反响会更大,教育意义会更深。 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二马真的有名,太有名了。 一匹马叫马云,他专门骗别人老婆的钱,一匹马叫马化腾,他专门骗别人小孩的钱。 那个时候,举国满地,人人都是一个弼马温,忙死忙活了半辈子,就它么养马玩了,养二马完了。这些个弼马温,到底什么时候才敢大闹天宫,什么时候才会求取真经呢? 老舍先生的《二马》,是以燕京人在轮蹲的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这一对中国父子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二马父子与罂国的一对母女,温都太太和小姐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轮蹲城的种种境遇。 老马虽然上过洋学堂,还加入了“洋教”,却始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迷”。 老马的大哥客死他乡,老马和儿子小马,不得不前往伦敦,接手老马家的古玩店,老马不情不愿地变成了一个小商人。 小马倒是很愿意融入新环境,年轻人的世界,无非就是事业和爱情。小马非常执拗地努力着,却似乎都不顺遂。 他们寄居在罂国女人温都太太的家里,二马父子与房东温都母女,产生了生活的冲击和情感的关联,房客与房东,中国人与英国人,父与子,母与女,鳏夫与寡妇,小伙与姑娘,黄昏恋与单相思……老舍在小说中设置了一组组镜像般的意象,折射着人世间的市井百态。 在散文《私语》里,张爱玲曾经这样写道:“《小说月报》上正登着老舍的《二马》,杂志每个月寄到了,我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我靠在门框上笑。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喜欢《二马》。” 1929年,老舍先生在罂国创作了这篇小说,这也是他回国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堪称其早期小说的扛鼎之作。 这部小说与《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一起,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创者之一的地位。 在谈到《二马》的写作动机时,他曾经说:“不是由于某人某事值得一写,而是在比较中国人与罂国人的不同处,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着些什么;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可是我更注意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性。” 在《二马》里,有一个明白的中国人,但是他也只限于明白,并不积极地去奋斗和改变,而是在维持生活中等待。他就是因为国内打仗,留在伦敦的官费留学生李子荣。 在李子荣的世界里,“只有工作,没有理想;只有男女,没有爱情;只有物质,没有玄幻;只有颜色,没有美术!” 孟星魂对此印象深刻,这句话不就是潜历史上,不少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吗? 老舍先生在书中发出呐喊: 二十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待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 中国是个弱国,中国“人”呢?是——狗!中国人!你们该睁开眼看一看了,到了该睁眼的时候了!你们该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时候了!——除非你们愿意永远当狗! 二位陈叔叔既然都没空,得嘞,小爷我再打听打听别的人吧。 孟星魂一圈电话问了下来,自己倒是忘了一个故交,还是斯勤高娃老师提醒他的:“小孟啊,二陈他们没空,你就去找王学奇呗。”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