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竟然滞销了 (第2/2页)
面额的钱塞到江澈手里。 然后不等他反应过来,抽着竹烟斗,转身就走。 江澈记起来前世的几年之后,自己千里赶来,重病在身的爷爷苦撑到最后一口气,看他一眼,才阖上眼睛。 …… 九十年代初的盛海依然保留着部分民国时代的气息,对比后来的繁华和现代,这种状态的十里洋场,大概更多一份味道。 1992年1月22日,凌晨四点,疲惫不堪的江澈抵达盛海火车站。 此时他身上剩下的钱总计六千两百四十二块七毛。 这等于说,他能花销的钱,总共两百四十二块七毛,其中很可能还包括回去的车费——万一认购证见钱回头要很久的话。 此时天还没亮,江澈干脆抱着书包在火车站眯了一会儿,等到天亮,洗漱,然后喝了一碗豆浆,吃了两个馒头。 饭后他又找老板灌了一大瓶水,另外买了四个馒头,塞进书包里。 想象着模糊的记忆中,反映九十年代初股市疯狂的那些老照片上,近乎惨烈的排队场面,江澈做好了“死磕到底”的准备。 打听了一下出租车,太贵,江澈没舍得花那份钱,一路背着包,边走边看,边打听。 “叔叔、阿姨、伯伯、大哥、大姐……meimei。” “哦哟,我都快四十的人了,你一个小毛孩,叫我meimei?你耍流氓是伐?” “呃,对不起……这位女士……同志……jiejie?” 这个时候,美女应该还没有成为一种平常的称呼,那么叫小姐么?江澈一样不能确定,这时候的小姐是否已经开始代表某种特殊概念。 他一路小心礼貌的询问:“你好,请问那个股票认购证哪里买?附近有销售点吗?” 情况有些出乎预料,江澈所询问的绝大多数人都会茫然的摇头,反问一句:“什么东西?……没听说过。” 然后在剩下有听说过的人里,又绝大多数,会cao着他们带有浓重腔调的普通话好心提醒:“哦哟,那个东西骗人的啦,你年纪轻不懂,不要糟蹋家里钱知道伐?” “为什么?” “三十块一张嘞,抢钱哦,而且买了以后还要摇号,摇号那不就是抽奖吗?这一年才发十来只股票,你说能摇得到几个人?那要摇不到,那就是三十块买一张废纸哎!懂了伐?” “……懂了。” 江澈是真的懂了,为什么这张92股票认购证会成为后来令无数人扼腕叹息,痛呼不该错过的“九二发财证”? 原因就在刚刚这些人的话里。 正是这种普遍的“共识”,覆盖超过百分之九十民众的恐惧和抗拒,让那张认购证起飞。 “买的人会很少,摇号中签的几率,会超乎想象的大。” 江澈得出了结论。 但是如果没有前世记忆的支撑,或者说,哪怕前世的那个我其实也来了盛海,江澈想了想,自己有很大的几率会退缩,哪怕不退缩,也不敢赌上太多。 这就是横亘改革开放前14年,几乎所有财富故事的缩影。 绝大部分人因为固有的思维习惯,生活惯性,面对新生事物,始终怀疑着,战战兢兢着,迟迟不能接受。 所以,在这个阶段,普通阶层中真正能暴富的,大概可以归类为两种人: 一种特别聪明,且理智、清醒; 另一种盲目冲动,而且具有赌徒性格。 …… 终于,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给江澈指了一间工商银行的大厅,说:“那里就可以买,我刚买了……两张。” “谢谢。”道谢后,江澈快步向前走去。 “小伙子啊。”那人在后面喊他。 “嗯?”江澈转身。 “这个要三十块一张知道伐?买一两张碰碰运气就好了,晓得伐?不要糟蹋爸妈的钱。”对方好心提醒。 这时候如果我反过来劝他多买,他会信吗? 只犹豫了一下,江澈就放弃了,点了点头,然后迈步走进略嫌空旷的银行大厅。 时间充裕,他选择先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 接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前来购买认购证的人一共七个,其中有的买了一张,有的买了两张,最多的一个,买了四张。 足够了,一切迹象都已经足够表明:“昂贵”的,“不靠谱”的九二发财证,滞销了。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