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三四章 上梁抛馒头 (第1/3页)
过了农忙,吕氏去保国寺挑了吉日,好上梁。 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足以可见,上梁的重要。命根子。 早在去一个月前,唐大山就跟夏木匠等十几人一道进了山去,进山去选梁木。 梁木,必须是杉木。杉木作梁,既不易腐朽,又少受白蚁蛀食。这房子一住就是几十年的,必须得耐久。 梁木,要选笔直参天,枝繁叶茂的杉树。树龄倒不是越长越好,应是不长不短,合适就好。树形要从下到上大小尽量一致。所选的梁木,四周要长有许多小杉木,越多越好,寓意着多子多孙。如果是独木一根,则其他的都对上了,也不能选用。 好兆头,好盼头。 唐大海将选好的梁木,系上红布。 砍伐梁木的时候,不能破坏周围的小杉木。 “大家伙儿推着点儿,要往这个方向,南方,要往南方倒!万万不能朝其他方向倒的!否则就白费了功夫了……”夏木匠大声喊道。 “好咧……”齐齐应道。 一斧头一斧头地砍树了,快被砍断了,就由一个人朝着一个方向砍。 “感觉差不多了,朝着南方推推看,能不能推倒了……” 又砍了一斧头,“轰……” “行了,正对着南方……”夏木匠很是满意。“大海兄弟,这红包有没有准备好?” “喏,在这儿呢,你要是不提醒我,我还不知道有这讲究呢……”唐大海掏出红包,放在手掌上。 “放在这树桩上吧……”唐大海依着吩咐,将红包平放在树桩上。 十几人合力抬了梁木下山,浩浩荡荡地往山下走去。 招宝山的外围,没有合适的杉树,很多时候,都得进了里山,才能挑到合适的。而梁木又马虎不得,是以,一般都是十几人进山找梁木。 吕氏早在院子里准备好了,饭菜,等着唐大海等人的归来。 酒足饭饱,吕氏一个个地给了红包,送了他们出门。虽说包得不多,但是还是很客观了,一个红包包了五十八个铜板。 连动工制梁的那一天,都要挑选吉日,夏木匠要先点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才能开始制作。 夏木匠砍掉梁木的前后部分,只留下中间。在制梁的过程中,是不允许人从梁上跨过的。 是以,近些日子,吕氏跑保国寺倒是真的勤快,香油钱也贴了不少。这选梁、制梁、祭梁、上梁都得选日子。 祭梁,是上梁前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工匠们将两端挂上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放置好。 吕氏在供桌上早早地摆上了祭品。供桌上摆着猪、鱼、鸡、鹅、蛋、豆腐、香烛等祭品。猪是“全猪”有些人家,就用猪头一只,猪尾一根,意即全猪。唐大海家倒是实实在在地一头猪。毕竟,可能这一辈子就这么一次了,唐大海倒是慎重得很。 这祭品早早地开始打算了,深怕漏了什么,倒是跑村里问了好多懂规矩的老人。 祭品上,用黄纸贴了一副对联,上书“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这是祭梁常用的对联。 只是,唐家还特意请了祭梁师。这村子里的起房子,基本就是木匠、瓦匠代替了祭梁师,只是说着好话,早早地行过祭拜。 祭品摆上,只瞧见祭梁师拿了大大的酒壶,嘴里唱着上梁词。边唱边用酒壶浇酒,从梁头浇到梁尾,速度很慢,滴出来的酒倒是不多不少,匀称的很。 “一祭梁头,万里封侯;二祭梁尾,宝贵到底;三祭梁腰,彩带飘飘;四祭梁肚,千年万富。一祭祭上天,祭了鲁班祭神仙……房梁升至栋梁口,金银财宝贯满斗。” 村里人新奇地听着这上梁词,这倒是从没听过的。 “这还从没听到过这么好听的上梁词呢……这唱起来比说得好听多了……” “可不是嘛,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呢。听我家公爹说了,钱举人家上梁时,也有上梁词呢……” “大哥,你也学些来,你唱得倒还真不错,可惜我是个不识字的,这些东西听着好听,我倒是一个都记不住……”夏木匠的弟弟夏瓦匠笑着说道。 “我们一母同胞,你记不住,我就记得住了?”瞪着眼。 夏竹倒是没听出来,这上梁词哪儿好听了,都是好话就对了。唱完了上梁词,接下来是拜梁请神。 “东家,可有属龙和属虎的?”祭梁师问道。 唐大海早就找好了属龙和属虎的两个后生。 祭梁师朱笔点梁的两端,为“点梁眼”。点梁之后,由两位生肖属龙与虎的人,按左青龙、右白虎的方向将梁升起,通常只是意思意思地举一下。 “上啊,大吉大利!”用绳子拉梁慢慢上柱端,梁的东端应高于西端而上,因东首为“青龙座”,西首为“白虎座”,白虎要低于青龙。 “上啊,大吉大利……”小河村大半的人都来了唐家,围着看上梁。 鞭炮齐鸣,待正梁敲进。 “大海兄弟,接好了咯……”夏木匠往下抛上梁馒头、铜钱,此时唐大海夫妇俩拉着一条红被面,把抛下的接住,意为传宗接代,财源滚滚。 唐大海也踩着桌板上了屋。 “大海兄弟,这些东西都要抛了吗?”夏木匠指了指这脚边放着的几个装满了东西的箩筐。 唐大海这兴奋劲儿还没过,“嗯,都抛了,早早地就备好的……” 这上梁馒头、糖果都是交好的人家送的。吕氏的娘家人早几日就已经过来了,一早就在镇上定了五百个馒头、五百个包子。要不怎么说大手笔,兄妹四人外加个方氏。 这不一大早,田刚刚亮,镇上的包子铺就陆续地往小河村送包子馒头来了,一路上很是壮观。是以,围观的除了小河村,附近村子的都来了,黑压压的一片。 强子一家子也送来了100个馒头,100个包子。朱掌柜比着强子家的,也送来了一样的,朱掌柜倒是没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