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03、或恐是同乡 (第1/2页)
宝钗现在担心的是贾菊,本来叔祖父去世,贾菊也应该去,可是偏偏这几天家菊病了,现在还烧着,这孩子还这么小,这么重的病,怎么跟着上路呢?可是留下的话,宝钗有些顾虑,毕竟是薛家,而且还是薛蝌的家,她们母女就是跟着二房寄居了,怎么好把自己夫家的侄子再扔给人家啊?薛姨妈虽然是母亲,可以包容一下的,但是薛姨妈自己从薛蟠死了,也身体不好,所以哪里照顾的了贾菊啊。虽然刑岫烟和宝琴都说,她们愿意帮忙照看,而且她们对贾菊也挺好,但是宝钗的概念里,不合适。 晴雯就想,当年在薛家住在贾家,其实也不合适的吧,如果宝钗和薛姨妈、薛蟠一起住,只是借住贾家一处院落,也罢了。但是当时可是薛姨妈和薛蟠一起住,薛宝钗却和贾家的少爷、小姐一起住大观园了。岂不更不合适?所以说宝钗这个人是很矛盾的。为了贾宝玉,薛家赔上那么多年,最后结果把薛宝钗一辈子给搭进去了。事实上,如果不住贾府,没准薛蟠没有那些贾家不肖子弟勾引,情况没准还好些,原著上不是说的明白么。什么叫赔了夫人又折兵,就是薛家的打算啊。你说薛家找个同样皇商家的正派少爷做女婿,富贵日子过着,还能提携薛蟠一把,多好。 这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吧?当然如果王夫人还心疼外甥女的话,能不能代替儿子给宝钗和离啊,宝钗也不过二十左右,还是有大半生呢,这寡妇不寡妇的算什么? 晴雯见宝钗为难,出主意说:“宝二奶奶,要不托给尤大奶奶吧,她是贾家的正人,不过就是当年尤三姑娘闹得有些过……” 宝钗想了想:“这菊哥儿是琏二嫂子的儿子,不过……但是,我去试试吧。”尤三姐对宁国府的第一次抄家有相当的坏作用,虽然晴雯看来没有尤三姐,宁国府的结果也完全一样,尤三姐就是个道具,没有她还有其他人。不过贾珍不这么想,没少为这事摔打尤氏。所以晴雯和宝钗对把贾菊托给尤氏暂时照看,也没什么信心。说起来还是刑岫烟和宝琴可靠的多。所以宝钗不可能想不到尤氏,但是还是犹豫的厉害。 当然晴雯也只是说说,不能做什么。宝钗是从贾宝玉离家出走之后吧,可能受了些刺激,以前对那些封建规矩,不过是嘴上说,完全是,说是说,做就另外一回事了。现在可好了,言行一致了。不是,是不说规矩本分了,是身体力行了。 后来听黛玉说,宝钗还是把贾菊托给尤氏了,不过因为贾菊的病,不便移动,所以还是在薛家养着,就是个名。看来,薛宝钗还是那个薛宝钗,名义说规矩,行动上还是方便行事为首要的。 黛玉因为舅舅病逝了,要送奠仪,可是不能送到薛家去,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等宝钗上路的时候,在送行的时候送了奠仪。 你说黛玉,回门的时候传来消息,舅舅死了,拜祭也没地方去,送奠仪要给表嫂送行的时候送。 晴雯想了又想,自己好像不适合掺和贾家的事。楚盈的说法是就是说,晴雯原来跟着贾老太太,然后就跟着黛玉了,中间跟着宝玉的那段就此抹去。这个完全是为了晴雯以后说亲有利。不过不送奠仪也不适合,所以晴雯没去送宝钗,但是让黛玉给带了一份奠仪,这样就谁也说不上来什么了。 这天,晴雯带着丫鬟们做针线呢。没法,晴雯是个劳碌命,比如现在她那四个丫鬟除了做点粗活,近身服侍的活,晴雯都自己做了。当然林莘也是,他还有个职业习惯问题,更不想人接近。所以好像除了来了客人,林家的丫鬟连端茶倒水的活,都是没有机会做的。所以晴雯日常就是带着她们做针线。门上报说,沈老爷来了。 沈老爷,就是晴雯的大山叔,他因为是个孤儿,被晴雯的外祖父收养,虽然是徒弟,相当于养子,所以就跟着姓了沈,后来知道了他自己的亲身父母的消息,也没改姓,一直姓沈了,大名叫做沈山。 沈山这次上门没有别的,问问晴雯的婚事。原来他从林莘那里听说了柳湘莲的事,他在家考虑了,决定和晴雯说说。比起林莘来说,常年在西域做生意的沈山更加的开明,所以和晴雯讨论这些这个时代的家长不方便说的事,比林莘更深入。 按沈山的意见,柳湘莲不是个好选择。主要的理由是:太复杂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