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三皇五帝背景介绍 (第3/3页)
帝神农氏文化;磁山斐李岗龙虬庄北辛文化是蚩尤氏文化。贵州安顺关岭红崖丹书是炎帝族自六盘山南下四川—贵州—云南的共工支所留族谱,《山海经》载有炎帝九世的族谱,第九世为夸父,时居潼关至灵宝三百里桃林塞夸父八大社;神农氏第八代名榆罔,都河南卢氏县祁村湾、陈留、曲阜;蚩尤氏与共工氏据晋、冀、鲁。蚩尤死葬濮阳西水坡M45,时公元前4515~4510年。 黄帝时代。《黄帝四经》出土,记黄帝与蚩釉击战事及颛顼与共工征战事。河北涿鹿有黄帝城、蚩尤城、蚩釉化、阪泉之野张公泉、釜山会盟石仰韶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黄帝族文化。 少昊颛顼时代。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将军岩刻文字、天文历法历是少昊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是颛顼鹳兜族文化,始自4000年BC,第三期3685±125年BC。此期的文化特征在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圣塔巴巴拉海湾地区原封不动地移植,时在3641~3113年BC,为玛雅历起算年,即山东少昊颛顼裔民迁入美洲的年代。其后鹳兜氏迁入郑州西山古城。仰韶文化早期庙底沟文化是其文化。共工氏时居浊漳河上游涅水。 帝喾帝挚帝尧舜禹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是帝喾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是帝挚尧舜禹文化。帝尧2357BC即帝位,帝舜2136~2100年BC即帝位,帝禹2103~2073年BC,即帝位。夏启守孝三年,于2070年即帝位,为夏朝开始。故公元前2070年为夏元年。 公元前2070年是如何推算出的呢? 1.秦灭西周于公元前256年,灭东周于公元前249年,以此为推算原点。 2.周积年867年,商积年496年、夏积年471年,则三代相加为249+867+496+471=2083年。 3.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商积年629年,夏积年432年,三代相加则为249+867+629+432=2177年。 4.取公元前2083年为三皇五帝时代的下限。为什么不取2177年为下限呢?这涉及到五帝纪年与尧舜禹治水的洪水灾难的年代定位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靠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确定。将考古学年代C14测定与树轮校正年代的谱系,从距今约一万年到距今四千年前后各相关的考古学年代数据,按时间先后、区域类型排出一个自然发展的连续谱系。例如龙山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遗址的年代数据,这些数据分期越细、数据越多、年代误差越小。同一个文化类型的起始和终止的年代几乎在同一个年代点上。又发现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类型的起止年代,有同样的规律。这样就取在年代点上最近的一个年代,为绝对年代。这个绝对年代,去掉±值,作为历史年代的关键点。 于是: 1.据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终止点,确定为尧遭洪水的始点,然后根据文献记载确定尧舜禹治水的大事记年代点。 2.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代的洪水年代约在公元前2200~2208年之间,这同时参照水文考古数据可定。据此舍去刘歆、皇甫谧的2177年的帝禹下限。 3.据《尧典》四仲星的考古天文学的复原,推算其观测年代为公元前2357年,定尧登帝位的年代。 4.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等典籍中尧舜禹等五帝的寿数皆有百年,在位几十年到近百年不等,显然是把氏族在位与个人执政混而为一,因此我们尽量把氏族与个人相分离,给出其相对年代和大事记。但难以分得很细。所以禹、舜、尧、挚既作氏族又作氏族首领对待,沿袭了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又做了与考古文化相对应的协调或调合。但从严格的史学意义上说,这可能是不彻底的,目前似乎只能做到这一步。这或许是一个“尾巴”,留待以后慢慢去割。 四、三皇五帝年代学研究 考古学文化系列C14数据分析,在相同的年代跨度里,在古中华大地上并列存在着不同的考古学区域类型,具有历时性的阶段性同一特征;而在上下各是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转变正与三皇五帝时代相始终。 考古年代表上所明显显示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斐李岗文化等阶段性,均与古代同期的洪水天灾相终始。因此可以肯定不同文化类型的更替,是由于上古洪水和海洋进退引起,并同时引发三皇五帝时代的更替,也就是天灾导致了王族更迭,和居民迁出迁入的变换。这使我们理解为什么上古民族迁徙,时东时西、时南时北的往复进行,文化遗址俱在丘、墟、堆、墩、阶地上。找到了一个合于生存环境生存时空的合理的历史的解释的前提。那么三皇五帝的诞生,就是面对天灾人祸挺身而出的驭世英雄;三皇五帝时代也就是战胜自然灾害后,又创造了更辉煌的人类文化与文明智慧的延续。同时对文献上三皇五帝的时代跨度,给予定位。 中国考古学文化类型的转换与上古氏族文化的创生与地理迁徙同步发生、转换,与古星象、古气候、海洋水文曲线、洪水周期性相终始,根源于章动岁差25800年的周期性和宇宙大四季变化的周期性。这个规律的发现,为上古史研究解决了年代学与族属如何与文献典籍记载、考古学文化类型对接,还原上古史的难题。根据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学、层位学、C14数据提供的年代坐标,图腾徽铭、图符、文字、星象名称、地名提供的确定的族属坐标,将历史文献、古气候、古海洋水位、洪水周期等作“殊途同归”、“同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即可还原古史。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五帝断代势在必然。那么中华三皇五帝上古史,不论由谁来写,都是势在必行的。 《史记始皇本纪》载有李斯奏议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这泰皇之所以最贵,是因为它所指系人皇。这个天、地、人三皇是个笼统的概念,给它具体化后,则出现了几种意见。一种意见称三皇帝为伏羲、女娲、神农;另一种意见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燧人;第三种意见称三皇为伏羲、神农、祝融;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共工。这几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大家所公认,其余几位则看法不一。女娲因其补天,拯救了人类,其功不可没;燧人钻木取火,让人饱尝熟食美味,可谓恩重泰山;祝融“绝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盖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断天柱,使天地曰月骤变,实在是神通广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难分高下,谁能占据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难定论。再说五帝,也有不同看法。其一称五帝为炎帝、黄帝、颛顼、太¥、少¥;其二称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其中的炎、黄二帝已被大家公认,其余几位有待考证。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帝喾是黄帝和长子玄嚣的孙子,而帝尧则是黄帝孙子的孙子。他们都是黄帝派生出来的,似乎应该只占据五帝之一。舜是因尧禅让继位,与黄帝无血亲,应占一席之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