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种地还得能手 (第1/2页)
经过一番忙碌,丹年一家终于搬进了新房子。 虽然在大丧期间不能修的太好,但好在窗明几净,睡觉的卧室还糊上了葱绿的纱窗。 忙完了搬家,族长带了一帮子人就来招呼沈立言了,说是马上要到了秋播的时节了,他们新买的地要是再不播种,就赶不上时节了。 沈立言从小在京城长大,没有种过地。李老丈从小宝贝慧娘,从不让她下地,两人对种地没什么概念。 丹年也不清楚这个地方秋季要种些什么,眼下收的麦子是她前世有的。丹年老家秋季是要种玉米的,小学的时候还放秋忙假,爸爸mama带着她回老家帮还在老家的亲戚收玉米。 可玉米是从美洲传过来的,不是原产中国本地的。这个时节,还不知道玉米有没有传播过来。到底种什么,丹年也不清楚。 丹年决定还是等等看,自己一个话都说不利索的小孩子,被人发现知道太多可不是件好事。 沈立言和慧娘原想着是这半年找好了佃户,买好了种子,等明年开春了再开种。 不料,族长自从沈立言和赵福握手言和后,对沈家的事情分外上心,不但带来了种子,还带来了三户佃户,说是原来就是租种这块地的。后来赵福买了下来,请了相熟的人来种,他们就无处可去了,四处给人打短工。 现在沈立言重新把地买了来,也没有什么认识的人。他们就求了族长,让族长跟沈立言说说,他们继续租种这块地。 丹年被慧娘抱在怀里悄悄观察了下这三户人家,都是只有中年夫妇两人在场,一脸忠厚老实相,垂着眼看着地面。只有其中一对三十来岁的夫妇看起来不安分,人在院子里,可眼睛不停的往大屋里张望。 丹年一看到这样的人就不喜欢,农民不像是课本上宣扬的都是忠厚老实的,大全子那样的就是个活生生的反例。 如果这户人家心地黑,手脚不干净,将来有的是麻烦。可她又不能直接跟沈立言说不要这户人家。听族长说,现在农忙时节,短工都很难找,别说是愿意给他们干长工的了。 从这几天的生活上可以看出,慧娘端上饭桌的菜,rou已经很少了,从京城带回来的银子估计剩余不多。 沈立言和慧娘不想动用剩余的银两,要想生活水平不下降,那这一季的庄稼就要抓紧了。眼下,也只有先忙过这一阵了,丹年暗自想道。 望着自己走路都颤颤巍巍的小身板,丹年只想仰头长叹,虽说小孩子只管着玩,日子是最快活的,可她一个外嫩里焦的伪萝莉,走也走不好,说话也不利索,日子太残酷了! 就这晌,三户佃户都自己介绍了身份,年纪最大的那户夫妇约莫四十岁上下,见了沈立言和慧娘甚至有些畏缩,男人姓王叫王贵。 贼眉鼠眼的那对夫妇,男人叫张春生,剩下的那对夫妇,男人叫张春雷,两家还是亲兄弟。 说起来张春生和张春雷两家人都有自己的田地,可惜太少,不够养活一家人。万不得已,才租种了别人家的地来种。 老王一家则是彻底的没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在外打零工,大儿媳妇和老王夫妇就到处找东家租地种。 这次来,他们一家几口想签了死契,相当于是卖身给了丹年一家。沈立言考虑了很久,还是答应了,毕竟自己家的地交给外人他不放心,有了这家人的卖身契,不怕他们跑掉,还能帮他们看着张氏兄弟两家。 种子是族长友情赞助的,很大度的说等粮食收下来后再还。族长家也算是沈家庄条件不错的,一袋子粮食种,估计在他眼里也不算太心疼。 丹年听他们谈话,心里大概对这个世界的农业有了些了解。就想她看到的,深秋种小麦,夏末的时候就要种玉米,还要留一些地出来种一些高粱和红薯。 原来这个时代航运一家发达了,玉米也早就从中美洲引进来了。只是为了保险,还是要种一些好侍弄的高粱和产量高的红薯,要是不幸年份不好,这些东西能保着一家老小吃饱肚子过冬。 丹年努力回想着前世对农业的了解,盘算着主要的地留着种粮食。旁边的坡地上可以种一些蔬菜,多余的还能拿去集市上卖掉。只是不知道在自给自足的农村有多少人会花银子买菜。 越想丹年越觉得底气不足,自己前世的专业是计算机编程,来到古代英雄无用武之地,可惜了自己辛苦那么多年考进的大学了。 灌木林就砍掉,种上树。果树结了果,自己家有了口福,还能拿去换几个钱。其余的树就种上能用来打家具的树种。通过自己家前段时日打家具,丹年发现,这时候哪有什么复合板,打家具都是十足十的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