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楚_第五十六章这座山河名为大楚百余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这座山河名为大楚百余年 (第3/5页)

那颗遭受了无妄之灾被人折断树的夹竹桃。

    宰辅大人没有去扶起这颗树,只是在在尚未离土的那截树上看到了一枝新芽。

    算是别开生面。

    宰辅大人平静道“所以你早知道如此。”

    “其实算无遗策又怎么样,也是不能确定到底能不能成,北境和南境,两处战场,胜负都悬,人心二字,可不是那么难么。”

    的确,这个世间,最难算的就是人心了。

    也是对着空dàng)dàng)的小院开口。

    宰辅大人大笑着离开。

    灵运元年初夏,宰辅离京。

    就在宰辅大人离开陵安之后,观星台有个中年书生虽说是一官袍,但仍旧是书卷气浓重,他站在观星台顶端,看着那根象征着大楚气运的柱子从原来的濒临破碎,重新绽放出些新的气运。

    宋玉泪流满面,看着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气运柱子里的光华,低声道“先生走好。”

    与此同时,有个老人,在江南,缓缓闭眼,死后化为光华,都尽数没入大楚。

    他生而为大楚,死也为大楚。

    南唐大军已经攻破大楚南境,正在一步步北上,大楚已经风雨飘摇,山河不保。

    南境这边,还没有发出征兵令,大楚北境那边的征兵令是让百姓往北境去,这南境,反倒是没有发。

    其实也只有两种况下大楚不用发出征兵令,头一种便是之前十数年,镇北和靖南两大边军几乎无敌于世的时候,而第二种便是今大楚这风雨飘摇的时候。

    南唐军队攻破大楚南境之后正一步步向大楚都城陵安来的消息早在一个个普通百姓的嘴里传遍了整个江南。

    江南无人恐慌。

    甚至起兵造反的江南世家都不曾有过妄动,一来是白难摆出了不想乘虚而入的态势,二来便是那些靖南步卒坚守不出,也让这些江南叛军没有办法。

    无数男人拿起所有能够带着杀人的兵器出了门,对,是杀人,他们要去杀南唐人。

    其中有无数退役的下来的士卒,有的瘸了腿,有的伤了手,但更多的则是年纪大了一些,体上没任何伤残。

    甚至就算是有伤残,也没有关系。

    杏花镇,那个江南小镇里似乎是太过偏僻,难得能在这场战乱中有着难得的太平,也或许是因为太过偏僻,有些消息甚至还没传到这个小地方。

    当然,有可能有人知道了,只是没有表示而已。

    小镇名字叫杏花镇,名字的由来也是极为简单,只是因为这座小镇家家户户都喜欢在自家院子里种上几枝杏花,然后等到之后给这座小镇取名的时候,官府来人提出了许多个名字,可最后这里的百姓真是认定了杏花镇这个名字。

    甚至还有一位从这个小镇子里走出的读书人还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燕子不归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一直广为流传。

    这小镇百姓对于杏花一直都觉着好的。

    甚至现如今小镇里长得最漂亮的那个女子,其实也叫做杏花。

    当然不可能是大名,其实就算是小名,也极为美好了。

    对,杏花姑娘的大名叫做祝红楼,是杏花镇里最大的祝家祝员外的独生女,祝员外在杏花镇里一向口碑不错,虽说家境殷实,但一向宽以待人,从未有过欺辱小镇百姓的举动,就连府中下人也不曾有趾高气扬之感,祝红楼作为祝员外的独生女儿,不仅是长得好看,就连子也极好,因此其实这些年来,小镇里不管是不是门当户对的年轻人都曾上过祝家提亲,结果大抵都一样,祝员外对此一一婉拒,理由一致,都是因为自己女儿觉得不行。

    祝员外对于祝红楼的宠可见一斑。

    既然已经摆明了这要娶到祝红楼便只能得到她的倾心,因此这些年来,小镇里的年轻人便换了方法,变着法子逗祝红楼欢心,可收效甚微,至于其他想法,碍于这祝家在小镇里的地位,倒是并无人敢去尝试。

    因此这朵杏花,其实一直无人能够采摘得去。

    杏花镇的东边,有一座小道观,道观不大,但往来的香客不少,在大楚王朝一向尊崇道人的今天,就算是这么一个小地方,也是如此,只不过道观里倒是没多少道士,只有一个年迈老道士和一个才不过七八岁的小道士两人。

    两人便是一座道观,其实在许多小地方,很常见。

    老道士生的仙风道骨,材清瘦,一袭破了又补补了又破的道袍不知道穿了多少年,可一直不换,让人更是觉得这老道长真是那种一心修行的人物,一点都不像什么街头骗子,但其实多年之前云游而来的老道士原本在此处并不打算在此多留多少时的,可是在见到这座废弃的道观无人时,老道士便生出了些恻隐之心,留了下来之后,先是自己去远处山林之中扛回木材修缮,之后又是亲手打出不少方正青石将道观前的黄泥小路铺成了青石小路,老道士从一个中年道士变成现如今的老道士,期间三十年,从未做过什么恶事。

    因此人人对于这位老道长,都是钦佩有加。

    至于那个小道士,则是两年前镇子里一处破落户里过来的,孩子的爹娘都生了重病,临终之前将孩子交付给老道士,老道士看着孩子喜欢此处,加上想着自己西去之后,这个地方怎么都得有人照料,便正式收了这个孩子为徒,从此一老一少两人便待在此处继续守着这座道观。

    小道观从来不缺香客,因此这两位的子其实过得还算是不错,只不过老道士每月除了留下些供自己师徒两人开销的银钱之外,其余的都尽数捐给了小镇的那处学堂,说是要是有学子要去陵安赶考,可做路费,毕竟这小镇已经差不多三十年没出过极为厉害的读书人了。逢年过节,他也总是把用朱笔写就的符箓送到每一家每一户手中,等到过年的时候更是亲手送上联,每一副都是亲手写就,老道士的字不算是出彩,但中正平和,就和他这个人一样。

    老道士在这里待了三十年,早已把此处当作了自己的家,当初云游至此然后便停下脚步不走,其实还有些害怕师父责怪,可是等他写信回山之后,那位一向不苟言笑的师父破天荒回了很多话,大抵是说吾辈修道之人,做此事,是大善。

    既然有师父的话,老道士就老老实实待着,不再去想那座山,只想这座镇,但其实谁都想不到在,这个脾气温和的老道士竟然是那座道教祖庭终南山的道士,而且论辈分,当和那位现如今的掌教大人薛道冲是同辈,薛道冲要喊他一声师兄才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