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4章 何青琪 (第2/2页)
近,这样每个月就能省下不少。 谈好了一切,张佳毅看了看时间,说道:“那好,就这样,一起去吃饭,现在也中午了。” 第一次见面,就让老板请吃饭,何青琪觉的不好意思,就推辞道:“不,不了,我还是回去。” 张佳毅已经起身,说道:“以后我们说不定天天在一起吃饭,你现在这个样子可不行,不要太拘束。”说完后又对银行的女孩说道:“小王,你去退了展位,我们在门口等你。” 他不准备再招聘了,今天上午招聘的助理都这么难,财务这样更专业的人员估计更难,不行的话找猎头公司找。 出了门,何青琪跟在他身后,等小王过来,她们两个对张佳毅说道:“张先生,不好意思,我们需要回去,瑞银的工作人员不能接受客户的宴请,不然我们会犯错。” 张佳毅听了一愣,这特么外资企业,在他们自己国内估计都不会有这样的规章制度,下了班时间就是自己的,管你谁请客吃饭,但是到中国就有了这样的制度,两国员工区别对待。 但是人家两个可是陪他一上午,总不能就让她们没吃饭就回去吧,就说道:“这有什么,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走吧,一起去。” 两个女孩听了还是摇摇头,一副为难的样子。 想了想,张佳毅装模作样的从他的虎皮钱包里掏出一叠钱,数了十张,递给小王道:“既然你们不去,那就算了,这些算是你们的小费,不要拒绝,你们公司也不会说什么,就这样,我先走了。” 说完,不等她们两个说话,就拉着何青琪离开。 但是刚才的那一幕给何青琪的震惊很大,十张总共一千美元的小费,按现在的汇率就是八千多人民币。快赶得上她以前两个半月的薪水了,他刚才说的日薪一百不会也是美元吧? 离开后,张佳毅看何青琪低着头走路,就大声喊道:“嗨,嗨,你想什么呢?难道你不饿吗?” “没,没想什么。”回过神来的何青琪赶紧回答道; 两人刚走一会,何青琪问道:“我们去哪里吃饭?” “不知道,这里我也不熟,我也是刚回国到这里,你有什么好推荐的。”张佳毅头也不回的说道; 何青琪还以为他是本地人呢,犹豫了一下问道:“老板你想吃中餐还是西餐?” 张佳毅毫不犹豫的道:“当然是中餐,西餐有什么好吃的,最好就是本地的特色菜,就看你介绍了。” 何青琪想了想,刚才随随便便就是八千多的小费,就知道是个不缺钱的主,也没想过给他省钱,笑笑道:“北京的特色菜有好几家,像全聚德、东来顺、爆肚冯之类的,你看怎样,这些都是老北京著名的老字号?” 张佳毅想了想除了烤鸭就是火锅,这些他都不喜欢,就问道:“就没有菜品丰富的地方。” “有哇,东兴楼,东兴楼作为北京昔日八大楼之首,也是北京为数不多的传统鲁菜馆子。酱爆鸡丁、干炸丸子、九转大肠和葱烧海参,知名度都很高。他们的每一道菜肴,选用什么品质的主料、辅料、调料有规定;工艺流程有要求以及成菜的色、香、味、形,都有一定的标准,也是知名老字号。”何青琪眨了眨眼睛说道; 作为酒店的大堂助理,北京有名的小吃和老字号餐饮是必须知道的。反正东兴楼她也好久没去吃了,趁此机会去解解馋。 “好吧,就那里,叫车去。”张佳毅点头说道; 东兴楼,这个名字以前好像在网上听说过,据说挺不错,反正他前世没去过。 “叫车,老板,你没车吗?”何青琪听了疑问道; 张佳毅毫不客气,道:“我又没驾照,开什么车,不过,你有驾照吗?” 何青琪点点头,说道:“有。” “那行,等一下吃完饭顺便去买一辆。”张佳毅毫不在意道; 东兴楼,坐落在东安门大街路北的东兴楼饭庄,创业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是一座前出廊后出厦的大四合院。东兴楼被同行誉为“八大”鲁菜饭庄之首。 1932年,东兴楼的领东掌柜安树塘病故以后,他的长子安耀东当了东兴楼的掌柜。安耀东曾在东兴楼当过学徒,知道一些烹饪知识和饭庄业务,但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一反他父亲的作风,大肆挥霍浪费,东兴楼因此衰败了下来。44年9月,东兴楼宣布停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恢复“中华老字号”之时,东城区饮食公司于1982年12月1日,将销声匿迹了40年的东兴楼,在东直门内大街新址,继承传统“原汁原味”恢复了这个老字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