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三章 好一个佳偶天成 (第2/2页)
那一局。只是棋局已了,他却未料他会爱上他的棋子…… 如今王良这一去,却是赌上的结结实实的一生。 桓温的支持不是静竹令一般,得了就是得了。桓温本人也绝不同于戴安道的胸怀。一着不慎,甚至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若要真正得到这份助力,他就等于将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这局中。 以己为棋。这份狠,让桓伊自叹不如。 虽然很想看看王良究竟要如何求娶桓氏女,想学一学他如何有所属再去奉承她人。但桓伊明白,若皇帝还想迎娶桓氏女,就必须在王良叔侄到达荆州,见到桓温前,下达圣旨,昭告天下,桓氏女将为后。 琅琊王氏现下并不想反,因此不会明目张胆与皇帝抢亲。但同样的,皇室也不想轻易得罪王氏。 “所以现在就是比谁能更快定下这亲事,谁就能迎娶桓氏女,继而与桓温达成同盟。”桓伊将当下形势分析完后,看了看蹙眉许久的小皇帝,道:“陛下,此事今日必须要有决断了。” “叔夏,你说若我真的娶了那桓氏女,得了桓温的支持,就能真的掌握这大晋局势么?”皇帝认真地看着桓伊说。 “这臣不敢给陛下保证。但是能与桓温联盟,至少您在朝堂之上不会再是摆设。再论其他,臣只能说,徐徐图之……陛下还年轻,不必急于求成。” 桓伊一席话说得足够直白。皇帝无奈地笑了,“摆设……朕当这摆设都快当习惯了。” 桓伊容色不变,心中思量,皇帝似乎放不下心中执念,如此,就需再做打算了。 “可是,朕真的想有一天,这天下能在朕的手中止干戈、重归合……朕想看见天下太平。”司马聃眉间仍还挂着一丝纠结,却渐渐坚定了声音,“叔夏,去着人拟旨吧,最快的马日夜兼程赶去荆州。” 桓伊不由地郑重打量了皇帝一番。这小皇帝不过十几岁的年纪,却能说出这番话,不管有没有这等能力,至少他有这样的想法。天下太平,这是自己多少年来的夙愿。于这一点上来讲,小皇帝竟是与自己志同道合。 桓伊一揖到底,慎重道:“陛下放心,伊定不负陛下所托。” 皇帝谕旨加急密诏,又有静竹阁暗中相助,不到两日功夫,皇帝将册桓氏女为后的旨意就下到了荆州桓府。 桓温乐呵呵地接了旨,第二日便上书,言明北伐之议颇有不妥之处云云。俨然一副国丈之姿,先前对皇帝的各种不敬态度一扫而去。 桓大将军不再提北伐,朝中各方也是暗自松了一口气。实在是折腾不起了,大晋连年征战,莫说再要主动去战,就是固守,现在都已是困难。大晋真的需要喘口气了。 皇帝司马聃也好像终于被众朝臣想了起来,或是贺喜或是赞陛下英明之声不绝于耳。 年轻的皇帝面无表情的端坐于皇位上,冷眼瞧着下面喋喋不休的众臣,半晌才淡淡地开口:“众位爱卿这次竟不反对朕的旨意了么?” 低下诸人这才讪讪地住了口。 皇帝面带嘲讽地环视了他们一圈,直看到垂首而立的王良时,才又开口:“王侍郎对朕的旨意,以为如何?” 王良一揖道:“陛下英明,桓氏女郎温柔端庄,实与陛下佳偶天成。” 皇帝面带淡笑,“好一句佳偶天成……既如此,就由王侍郎来督办朕的大婚诸事吧。” 王良墨眸晦暗不明,恭敬道:“臣领旨。” 这一瞬间,皇帝心中突然有了一丝欢畅。 这是自定下婚约后,第一次觉得有一点开心。 这么高高在上的琅琊王氏,这么贵比天子的王氏嫡系郎君,你也有不得不服输的时刻。 看着昔日将自己视为无物的王氏诸臣,司马聃难免有一点自得。这点自得还是一种仿佛孩子气的意气之争。 毕竟仍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啊。 桓伊不由叹息,以王良睚眦必报的脾性,司马聃实在不该在此时再去羞辱他。为争一时之气,得不偿失并非智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