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七章 转折 (第2/2页)
时的郑国,败燕师于虎牢。 而鲁庄公二十一年(前672年),周王室爆发“子颓之乱”,周惠王复辟,郑国因功获赐予虎牢以东的地方。 鲁襄公二年(前570年),晋国占领虎牢。 韩哀侯二年(前376年),韩国,在虎牢灭郑。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 由此就可以看出,这座大关的重要性,对于建立帝国、征战天下的重要性! 也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后来的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 且先不说虎牢关在三国乱世之中的地位和影响,偶们先来看看,这座大关,究竟经历过多少帝王之相争! 走出“三国”的影子,虎牢关面目隐约。虎牢关之名,源自西周时期。据《水经注·河水》记载。 周穆王姬满在圃田泽打猎,命随从掠林惊兽时,忽然看到有老虎在芦苇丛中游荡,“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畜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为关,汉乃县之”。 在周穆王“柙虎”于此之前,汜水是周武王之弟虢仲的封地,史称东虢;因“柙虎”于此,方有“虎牢”之说,因此得名虎牢关。虎牢关之名,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朝代更替,屡有变化。 自秦代起,开始在“虎牢”设立关口:秦代名之为虎牢关,东汉建武元年置成皋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设旋门关,魏、晋为黄马关,隋设金堤关;东晋太宁三年赵主石虎讳虎为武,唐代避高祖李渊祖父讳,亦改虎为武,称虎牢关为武牢关;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以虎牢关为“玉关之枢会”,“鼎邑之要冲”,诏改为行庆关;明洪武四年改虎牢关为古崤关;明晚期至清复为虎牢关;因在汜水之西,有时也被称为汜水关。 这些关口名字虽然更迭,但其位置大致就在“虎牢”之地,而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虎牢”的范围涵盖汜水镇一带广泛的地区,春秋时期也曾在此筑虎牢城,某个时期很可能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历史上许多军事活动均发生于此。春秋鲁隐公五年(前718年)郑败燕师于此。鲁襄公二年(前571年)晋悼王会诸侯于戚以谋郑,用孟献子“请城虎牢以逼郑”之计,开始在此筑城。 楚汉争霸时(前203年),刘邦、项羽(历史迷都很中意的一段故事哟~)在此争城夺关。此外,更加令人熟知的,我琢磨着,唐代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宋代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等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一直到元、明、清,虎牢关仍是鏖战纷繁,时闻杀声。 而三国时期呢,在这虎牢关前,正是董卓大军和三国各路诸侯决战之地。 这也是刘关张三兄弟与吕布血战,继黄巾之乱后再度成名的大型战役之地。 那里巍然耸立着雄壮的关门、关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门之西即为三义庙,是为感念刘、关、张三英战吕布而建。 从荥阳汜水镇西行,过汜水河,即为虎牢关。这是明清时期的虎牢关布局。 明清时期虎牢关杳然已逝,但其布局及残迹尚在。它们残留在三英战吕布的历史演义中,依稀这里就是三英战吕布的真正战场。事实上,明清至今的虎牢关布局,已非“三国”时期的虎牢关布局。 洗去“三国”的脂粉,虎牢关自有其不灭的历史光芒。只不过,长久以来,虎牢关的历史光芒,被《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所覆盖,《三国演义》虽然使虎牢关名扬天下,但同时也毁掉了虎牢关的历史之实。 艾玛! 熟知三国这段佳话被掩埋入历史长河之后,在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成立后,虎牢关的关门、关墙、三义庙被毁,三义庙中的古碑则被拉到汜水河铺桥,如今残毁大半,又被拉回到新修的三义庙旁,其上刻字模糊,历史的记忆含混不清,唯有三义庙前的一通古碑。 上面残留明清时期虎牢关的旧影:这通古碑刻于雍正九年,上部已经断裂,楷书“虎牢关”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这是明清虎牢关仅存的印迹。 不得不说,这虎牢关的确是个雄伟壮丽的大关口,的确是易守难攻,看来联合军想要进攻这个地方,的确是会遭遇到不小的麻烦。 且先说说虎牢关之外,诸侯联军的中军帐内是怎个情况吧。 “报!”一个斥候,气喘吁吁,连滚带爬地跑进联合军的大帐,说:“敌将华雄正在营外叫阵,语气嚣张,嘴上说着十分猥琐龌龊的话语,他居然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