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一章 前往杭州踢场子 (第1/2页)
虽然在项穆老爷子这里得到了不少讯息,然则李秘心中也难免打鼓,若这陆墓果真是孙和的疑冢,是否意味着照壁后头那个就是陆逊? 要知道三国志里头不是帝王却又单独立传的便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蜀国的卧龙诸葛,而另一个便是东吴的陆逊陆伯言了。 御赐丹书铁劵以嘉赏功臣重臣,这也是古来有之,陆逊手里拿着铁券也无可厚非,可手里拿着大圭就有些僭越之嫌了。 再者说了,孙和虽然是孙权的儿子,但毕竟是废太子,死得也不光彩,即便是他的大圭,也不该拿在陆逊的手里。 而且既然是疑冢,那便是假的,难道还让真的陆逊来守陵不成?加上此二人死亡时期不一样,也就更是疑点重重。 更让李秘好奇的是,这分明是空白纯净的玉圭,项穆为何能如此确定? 项穆之所以如此赏识李秘,很大原因就是跟李秘相处起来非常舒服,这种舒服体现在李秘是个聪明人,但又不卖弄,不懂就问,而且脸上的疑惑不解也让项穆非常的得意。 在这样捧场的观众面前,做一些解密的勾当,才能获取满满的成就感。 收藏家其实都有一颗显摆卖弄之心,而李秘就是最好的显摆对象! 项穆将李秘拉了过来,又取过一张白纸,将砚台里的墨汁全都泼了上去,而后朝李秘道。 “你再看看这玉圭便知道其中奥秘了。” 李秘也不明所以,此时全神贯注盯着那玉圭一看,不由啧啧称奇! 这玉圭虽然是黄玉,但通透性很好,晶莹透亮,日光照耀之下,穿透大圭,投射到黑墨之上,竟投影出几行文字来! 文字乃是小篆写就,李秘也不认得,但李秘知道,三国时期已经开始用隶书,正式公文或者严肃的场合,才会用小篆,大圭上用小篆也并不奇怪。 见得李秘恍然,项穆也欣慰地笑了:“正是这两行小篆,让我证实了这便是东吴废太子孙和的大圭。” 即便他被废黜,仍旧是王爵,大圭虽然有僭越之嫌,但前番也说过,玉圭也各有不同,这方大圭属于孙和,是半点疑问都没有的。 “这大圭也算是极其重要的贴身信物,这么重要的东西都出现了,又有陆逊守陵,这里为何还只是疑冢而不是真的王陵?” 项穆呵呵一笑,朝李秘解惑道:“这你就外行了,帝王陵寝都是有规制的,葬在哪里,葬礼如何,都有严格的要求,照着周礼来执行,又岂会随便乱葬,这些贴身信物不过是增加疑冢的可信度罢了。” 项穆如此解释,李秘也是心头了然,只是他仍旧有些失望,即便证实了这大圭的来历,跟铁券又有甚么牵扯? 他本想借助大圭与铁券之间的联系,来推测甄宓的用意,以此来顺藤摸瓜,抓住甄宓,如今看来是没甚么盼头了。 见得李秘如此失望,项穆却只是笑了笑,朝李秘道:“其实你想抓住她也是容易的。” 李秘闻言,不由心头惊喜,抓住项穆便催促道:“老哥哥你有何良策,快教我!” 项穆却卖了个关子,朝李秘道:“忙活了大半天,也饿了,先吃饭,先吃饭!” 李秘本想坚持,但想想也不急在一时,便留在项穆府上饱餐了一顿。 离了饭桌之后,项穆才与李秘说起道:“那铁券虽然与大圭没甚么必然联系,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李秘也不敢打断,便用眼神示意,项穆顿了顿,喝了口清茶,而后继续说道。 “诚如你早番所说,那墓葬里头的东西都已经朽了腐了,便是铁器也不敢用,箭头都用的黑曜石,那铁券又是如何?” 项穆如此一提,李秘顿时醒悟过来! 是啊,铁券乃是嘉赏功臣的,上面必定写明功臣身份来由,以及履历功过,虽然找不到墓志铭,但那铁券足以提供关于陆逊的生平了! 而铁券只是个载具,真正要紧的还是铁券上的文字,想要保护这些文字,必然要对铁券做特殊的处理,否则没多少年,上面的文字也就消亡了。 或许这也是孙和的玉圭为何采用如此巧妙的设计,将文字都嵌入到玉圭内部的原因了。 既然做过特殊处理,甄宓想要读取铁券上的文字,必然需要行家来清理和翻译! 而铁券乃是三国时期的东西,可不是寻常收藏家就懂得这些的,放眼整个苏州府,也就只有项穆一人而已! 当然了,甄宓是知晓李秘与项穆的关系的,自然不可能来找项穆帮忙,既然不是项穆,甄宓还能找谁来做这件事? “石崇圣!她会去找石崇圣!”李秘心头惊喜,忍不住脱口而出! 项穆也是啧啧竖起大拇指,他只是小小提点了一下,李秘竟然能将整个关节全部想通,这可不是聪慧就能够做到,而需要长期积累,心思缜密才能顺理成章地推理出来。 “你猜的没错,她确实可能去找石崇圣了,那铁券必然会被封起来,想要解封而不破坏里头的文字记载,她不可能来找我,唯一适合的人选,便是制器大师石崇圣!” 关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