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盛唐_风云渐起理政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风云渐起理政难 (第1/2页)

      受降城又称三降城,唐朝时亦称河外三城。最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立,到了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受降城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

      三受降城体系是唐朝建立的进攻型军事重镇体系,控制了漠南,就等同于后突厥汗国的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地区成为唐朝北疆内的军事地区被唐朝控制,所以三受降城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

      三受降城位于河套北岸,隶属于天德军和振武军两个军镇,与周边军镇、州形成中晚唐时期河套内外的防御体系,带有突出的军事驻防性质,同时兼具多种其他功能,如军政中心,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唐朝在三受降城及其周围地区组织垦田,部分地解决了当地驻军的军粮供应和经费开支。自筑城后,又先后为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天德军、振武军等重要军事机构的治所。

      在这里不得不说唐朝的对外军事部署,唐朝立国之初主张不修筑长城,因此大规模构筑长城的活动并没有出现,这在中国历史上实为罕见。于是相对前朝而言,三受降城的规模要小得多,且所费人物财力不可同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等相比,但是三受降城却对悬远人烟稀少的边疆防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受降城皆筑有壅门,在公元708年,唐朝乘默啜可汗西征突骑施时,遣张仁愿于河套北岸筑三受降城,耗时2个月,并于牛头朝那山以北置烽候一千八百所。到了公元711年,解琬又奏请裁减三受降城戍兵10万人,但是张仁愿却想继续扩建三受降城。

      不过张仁愿最初遭到了唐休璟的反对。在公元683年时,唐休璟突然反对放弃丰州,命令张仁愿扩建三受降城,于是唐朝乃在此扩建了三受降城,占据了漠南,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

      公元716年,默啜被他的邻居靺鞨的拔曳固部众所杀,于是毗伽可汗继位。并且毗伽可汗开始对唐朝改善关系,于是频繁的边关战事才得以停止下来。草原民族一直到了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灭亡的时侯,都未能对唐朝造成较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河套地区基本无战事。

      不过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对于边关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三受降城的驻守士兵也由几万兵马锐减到了两千多兵马。随着唐朝对于漠南由军事进攻到军事防守的变化,契丹人组成了新的八部联盟,开始壮大了起来,已经成为唐朝北境的重要威胁。

      北受降城天德军防御使府邸的一座大厅内,两个年轻的文人正盘膝而坐,焚香煮茶,讨论棋道。

      “明日殿下就回来了!”崔胤一脸放松地说道。

      “是啊,丰州的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了,真是愧对殿下厚望,辱没了我杜家名声啊!”杜让能脸色落寞地说道。

      本来李健让杜让能与崔胤一同先来,而且杜让能也是打算提前治理好丰州,等待岐王殿下的驾临,可是他没有想到丰州的官场如此黑暗,根本不买他们两个人的账。

      “这怎么能够怪群懿呢?丰州这些官员一个个阴奉阳违,况且群懿只不过是殿下的谋士而已,殿下如何不知道呢?”崔胤悠悠地说道。

      “昌遐可知道殿下为何将势力从长安转移出来?”杜让能看着崔胤,颇有深意地问道。

      “哈哈!”崔胤笑着说道:“群懿出身杜家,又是杜相的后人,岂能不知?无非就是学重耳矣!”

      姬重耳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少时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

      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

      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顺利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崔胤将岐王李健比作晋国的重耳,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像李健这个真正的心腹谋臣杜让能相信自己。

      “哈哈!”两人相视而笑。

      ……

      “咚!咚!咚!”

      清晨的北受降城被打扫的一尘不染,整个丰州的大小文武官员都齐聚城门口,许许多多不明所以的百姓也全聚到官道旁边。

      “老张头,你二弟是这城门的守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