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复生记_第153章 射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3章 射筏 (第2/2页)



      岛上的金国百姓男丁都会射箭,两天的战斗下来彼此早有默契,“嘭嘭嘭嘭”弓弦响处,百多支箭矢象漫天瀑布遮住日光。

      二百五十尺,是蒙古弯弓最佳的吊射距离。

      一波三箭,是典型的蒙古射法。

      以快打慢,尕李广充分发扬了蒙古弯弓的高效率。

      以爱新国打头阵的羊皮筏子为中心,天上好像下了一阵暴雨,河面激起朵朵水花,羊皮筏子上戳满没入羊皮胎的半截箭矢。

      筏子上的甲士被打了个措不及防。

      等他们避过箭雨,拨掉棉甲上挂着的箭矢,抄起一人高的满洲弓想反击时,岛上的人马已经重新躲了起来。

      二百五十尺的距离,箭矢奈何不了披甲的爱新国武士。

      但是,脚底下羊皮胎“嘶嘶”的漏气声,让高大魁梧的爱新国甲士在炎炎烈日下不寒而栗!

      他们的棉甲要是浸了水,会变得死沉死沉连步子都迈不开。

      他们有心脱掉棉甲,但是那样的话,没有防护的rou人就会成为岛上弓箭的活靶子。

      弓箭箭簇造成的撕裂性创口放气效率极高,一转眼黄河水已经漫上爱新金国甲士的小腿。

      撑篙的艄公翻身“咕咚”一下落入黄河,脑袋在水面上几起几伏,踪影不见。

      披甲武士急得哇哇大叫。

      青山嘴这一段黄河水面宽、水势大、流速缓。

      李广校尉躲在盾牌后面一脸坏笑,“狗过*过海,猫儿水里摆三摆。满猪也是猪,水性都是天生的。”

      筏子沉了,爱新国甲士个个仰面朝天漂在水面上。

      爱新国甲士的棉甲由干变湿,由沉重变得更沉重。

      爱新国甲士缓慢而坚定地消失了,黄河水面泛起几个小水涡,就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

      参考资料(与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

      东方的弓箭

      弓箭在东方冷兵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蒙古人、女真人等游牧民族的强大武器,同时是儒家六艺“禮,樂,射,御,書,數”中唯一的武力技艺。乱世年代,无数英雄都因弓箭丧命或残疾,直到枪炮出现为止。

      满洲弓,一般指一种随着清朝入关而由满族带入中原的传统弓。

      满洲弓的特点是,弓梢长而反向弯曲,弓梢根部有弦垫,弓体用牛角,木材,和牛筋等材料制成。满洲弓属于筋角反曲复合弓。满洲弓的这种设计使得它拉力可以做得很大,用来射重箭威力可以和早期的火药武器抗衡。满洲弓的重箭箭簇可达二两!

      满洲弓箭的显著特点是整个弓体巨大,巨大的弓体可以在弓臂变形小的情况下增大对箭的推动力和推动距离。长弓梢虽然增大的弓臂负担,但是杠杆作用更明显,更加适合使用重箭。相对于其他种类弓来说,满洲弓的弦垫应该可以说是大到另类,亦增加了弓臂负担,但是它能共很好的保护弓臂、减缓弦对弓臂的冲击;并使在射手拉弓时产生等效弓臂变换效果,使射拉开硬弓后更易保持射箭状态。

      中国目前的弓,都是满洲弓。

      至于中国清代以前的传统弓箭到底是什么样子,众说纷纭。虽然种种图画文字流传于世,却并没有细节的描写。

      总的来说,年画里将军弯弓射月,只有半人高很好看的那种,就是中国清代以前的弓箭。现代世界射箭强国——韩国使用的弓箭,就是源自中国传统弓。

      明代最著名的弓箭高手,高颖,著有《射学正宗》,记录了两种弓:大梢弓(开元弓)和小梢弓。此两种弓从名称上可与《登坛必究》《武备志》《武备要略》里所载弓相互印证。

      按高颖书所载,大梢弓弓臂巨大,是边军所用,目的是为了破甲杀人,拉重更大,弓臂更粗壮。边军战箭长二尺七寸五分,官制箭二尺六寸五分。

      据信,大梢弓(开元弓)同清代之前的蒙古普遍使用的角弓类似。做工粗放结实,弓梢可以直接砸碎核桃。

      小梢弓小巧灵活,弓臂小,采用传统的卵形设计。小梢弓有“违和”,而大稍弓没有“违和”。这个“违和”是什么,目前并无定论。

      小稍弓出现于宋朝,沿用至明朝。通常长度在一米二到一米三之间,短小易携带,适合轻箭,初速高、射程远,但杀伤力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