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复生记_第165章 淡巴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5章 淡巴菰 (第2/2页)

     黄河上装甲筏子里的卜十九副司令丝毫没有察觉东岸还有漏网之鱼,他过瘾地摆弄着孙一的强光手电,射向河里远远近近的爱新国护军,嘴里还嘟嘟哝哝的念叨: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以为做的隐秘,想不到山顶上还有我们的观察哨吧?我等你们都等了半夜了!”

      黄河西岸的莫日根老人吸了吸鼻子,“这么大的烟味,还想瞒过我?做梦!”

      *上蹦下跳地吩咐一众骑兵,“都小心一点,都小心一点。河里这些战马都是咱们的了,千万不要射到马。”

      ————————

      参考资料(与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

      烟草进入中国

      我国古代没有烟草种植也没有关于吸烟的记载。中国人吸烟是由外邦传入的,烟草传入中国的时候,名称很多,如淡巴姑、相思草、烟酒、金丝烟、仁草、八角草等。从史籍记载,广泛叫烟草、烟丝的,大约是到清代以后。

      据考证,烟草传入中国在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的明朝万历年间,路线有4条:

      第一线是经菲律宾,中转台湾,传入福建、广东地区,再由福建等地传至江苏、湖北等中原地带;

      第二条线路始于明朝天启年间,是从南洋一带进入广东境内,再往北传;

      第三条线路则从北方“侵入”——由日本到达朝鲜,再转辽东半岛;

      最后一条线路是从俄国传入新疆,这条线路开始的时间稍晚于前三条线路,大约在18世纪下半夜,兴旺于20世纪初。

      农史学者大多认为,福建漳州、泉州可能是中国最早引种烟草的地方。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福建商人陈振龙于吕宋经商时,最早将烟草带回福建港口月港,于月港附近的石码种植。(注:此陈振龙,即为从吕宋带回红薯之人。)

      厉鹗《樊榭山房集》载:“今之烟草,明季出自吕宋国”。

      明朝姚旅《露书》记载:“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初漳人自海外携来,莆田也种之,反多于吕宋。”

      1614年,烟草从日本传入朝鲜,再传入我国东北地区。

      朝鲜孝宗时代的学者李星龄所著《春坡日月录》记载:光海壬戍(1622年),世始用南草(即烟草),南草种从倭(日本)中来,取南方种,我方商于胡中(满洲)取厚利。后商人以生种遗胡,天下通用为资。”

      日人恒屋盛服所著《朝鲜开化史》则考证:“满人东征时始知其味,尔来一般流行,嗜好最甚。朝鲜使人赴沈阳时,私之携行,得利益莫大。然为烟草,火灾各处起,以清人焚死多,清帝大怒禁断之。而冒死买卖之迹不绝,一时烟草一握至价百金,银货半岛滥入,云销路大,其价格落。其后商人送种子,满洲地亦产烟草,银货亦随至流入。”

      烟草登陆中国后,通过福建、广州、辽宁三个中心向外传播。当时许多医书、方志都记载烟草能“辟瘴”“祛寒”,如明末医生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烟草,火味,辛温,有毒,治风寒湿痹,滞气停疾,利头目,去百病。解山岚瘴气,塞外边瘴之地,食此最宜。”

      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讲到烟草普及的迅猛程度:“余少时不识烟草为何物,十年之内,老壮童稚、妇人女子无不吃烟。大街小巷尽摆烟桌,此草妖也。”

      明末杨士聪《寒夜丛谈》说:“余儿时见食此者尚少,迨二十年后,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

      清初王肱枕《蚓庵琐语》也说:“予儿时尚不识烟为何物,崇祯末三尺童子莫不吃烟矣。”

      1637年,崇祯为了禁烟,勒令以斩首示众惩罚私种私售者。兵部尚书洪承畴上奏说“辽东士卒,嗜此若命”,导致禁烟流产,可见当时辽东一带吸烟之盛。直至三百年后的1960年代,东北八大怪中仍有“老婆叼个旱烟袋”一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