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0章 盘龙铳 (第2/2页)
他把膛线的概念给薛师傅解释清楚,薛师傅说:“不就是螺纹吗?好办!” 薛师傅用硬木做一根比铳管稍细的木棍,放入铳管可以旋转但不会晃动。 在这根木棍上先刻一条膛线,穿过两个木架圆孔,圆孔上各有一支铜螺栓伸入木棍的膛线。当推拉木棍时,木棍就会顺着膛线旋转。 薛师傅在木棍一端做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横木把手,木棍另一端嵌入一片硬铸铁块儿上砸下来薄片做刀刃。 把刀刃送入铳管,每拉动一次木棍,铳管里都会被刻一条。每刻一条,就稍稍转动木架一个很小的角度。二十几次下来,一条膛线就完成了。 如此一共刻三条膛线,一天时间都不到。孙一便提着试验品上阵了。 实战证明,土法拉膛线完全可行! 不过联军缴获的管身平直管壁厚可以改造的鸟铳太少。 孙一从汉军俘虏李高喜那里了解到,即使已经可以自铸红夷大炮的爱新国到现在还不能打造鸟铳,就彻底断绝了大规模装备膛线鸟铳的想法。 孙一利用这支鸟铳在一百尺的烟幕距离弹无虚发,还经常支援两侧。 但是镶兰旗钻出烟幕的越来越多,一个个显然是受了吉尔哈朗严肃军法的震慑,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毫不畏死。 鸟铳的装药速度远远跟不上了。 三眼铳的声音此起彼伏。 一个瘦小的身影冒出来站在孙一身边拉开一张弯弓就射。 “琪琪格,你怎么上来了?” “一哥脚不方便,我来照顾你!” 说话间烟幕里嚎叫着冲出几十名甲士,扎堆儿冲向一处山梁。 —————— 参考资料 米尼枪 在拿破仑时代,燧发式滑膛枪的有效射程最远只有100码。经典的战术就是排队枪毙。 线膛枪发明之后,由于枪管内的膛线突起,导致枪弹装填不便,使得线膛火枪的射速和射击效率极其低下,但线膛枪具有良好的射击精准度,于是射手们只好随身携带一个木槌,在装填时通过敲击推弹杆方便装填。这个巨大的不便使线膛枪不可能大规模装备军队。 1823年,英国第34团的诺顿上尉在印度南部借鉴土著人所用的一种吹管箭设计,创造出圆锥形底部扩张弹。 1836年,伦敦的制枪师格林尔先生改进了诺顿上尉的弹丸,在它的底部又加进了一个锥形的木栓。 1849年,法国上尉米尼采用了格林尔的设计,并设计生产专门使用这种弹丸的来复枪,即米尼枪和米尼弹。 米尼弹的直径要小于枪口的直径,所以即使是线膛枪,也不存在装弹的问题。发射时,燃气压力会将木栓完全挤进米尼弹的内部,导致米尼弹的直径扩大,扩大后的米尼弹会将枪管完全封住不漏气,这样一来子弹就会得到大的发射动力。旋转的膛线使米尼弹在飞行中旋转,提高了子弹的稳定性。 米尼枪有效射程达550米,口径18毫米,可以穿透距离1000码(918米)的4英寸(10厘米)的软松木。 当时的士兵谣传,在1200码处,米尼弹仍可以穿透士兵和他的背包杀他身后的人,甚至传言可以一枪打死15个排成一串的人。 米尼弹造成的伤口与滑膛枪的圆球子弹迥异。 滑膛枪圆球子弹往往保留在rou体中,并且以弯曲路径进入身体。肌rou和肌腱以及骨骼都可能导致圆球子弹改变方向。 米尼弹倾向于切开一条直路,一直穿过受伤部位,很少保留在身上。如果一颗米尼弹撞到骨头,通常会导致骨骼碎裂。 米尼枪的出现使各国军队抛弃了滑膛枪,在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内战中得到应用。 米尼枪使得白刃格斗逐步被淘汰,个人的良好射击技术比排枪射击更为有效。为了充分发挥个人射击技术的作用,还要求个人发挥主动精神,并要求集体采取疏散队形。至此拿破仑时代的战术逐渐被淘汰干净,战争进入堑壕密布的现代时代。 在穿越条件下,有可能做出米尼枪与米尼弹吗? 笔者的答案是:能,同时又不能。 穿越了没什么不能做,所有现代发明的原型都是很简单的。 据说中国的第一颗核弹都是垫着砖头做的试验,笔者估计钱学森如果穿越了没准能整出核地雷。 古代工匠的加工精度可以在大米上刻字,在鼻烟壶内壁作画,精心拉几条膛线、耐心打磨几个锥形铅子不该是问题,当然肯定达不到十九世纪米尼枪的射程和精度。 但是在没有完整工业体系的条件下想成规模制作米尼枪,绝不可能。 米尼枪与滑膛枪属于两个时代。 滑膛枪是粗燥豪放的,只要铅子比枪管小就能用,甚至装铁砂子铁钉子铁箭都能用。 米尼枪是要求精确配合的,大规模生产铳管、铅子、火药、枪锁只有在机器加工的条件下才能满足公差要求,而在明朝连能测量这种公差的仪器都没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