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复生记_第284章 民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84章 民历 (第2/2页)



      偌大的中国采用一个边缘位置作为统一时间,导致西部人民要下午两点吃午饭,晚上七点孩子放学,晚饭还没吃完电视黄金档节目已经全部结束,第二天天不亮摸黑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这实在是当年一个草率的决策。如果采用单一时区,应该选择一个中间的城市,这样两边人民可以互相将就一下。

      目前联军名义上的地盘,有“婆家”的狼山川,“娘家”的土默特,二者之间,就是九原地区。

      九原地区的经度是东经110度。以明朝现在一天十二时辰计,地球应该分为十二个时区,每个时区30度。这样的话,九原时区向东15度为东经125度线,向西十五度为东经95度线。

      东经125度线是一条著名的线,后世某岛国所谓的东海中线。南部,大陆不可分割的第一大宝岛及钓鱼岛都位于这条线以西。北部,东经125度线切掉朝鲜半岛西侧,将丹东、沈阳含在本时区内,穿过长春。

      东经95度线,基本上正好穿越敦煌。酒泉、嘉峪关、瓜洲都在东经95度线以东,以西的大城市最近的则是哈密、拉萨。

      穿过九原的中线,东经110度线,从北往南依次是贝加尔湖、九原、榆林、黄河晋陕大峡谷、华山、怀化、桂林、湛江。可以说是一条天然的东西部分界线。

      当九原、桂林为子正时刻时,东经125度线为子时最后一瞬间,东经95度线为子时最开始的一瞬间。

      孙定辽提议,采用秦朝九原古城中的三堆土最中间的一堆作为九原的计时中心点。大家一致同意,并决定明日六月初一去古城拜祭天地。

      众人处于兴奋之中。达海询问明日他可不可以去九原古城拜祭天地,满洲国以后可不可以采用民历,以及满洲国都沈阳城以及原来完颜金国都城阿勒楚城(即后世哈尔滨附近阿城)同九原的时差。

      孙一回答,去九原大家祭拜的是同一个天地,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达海当然可以去。民历既然是民历,就是谁都可以用,不必获得批准,而且欢迎满州国一起来改善民历。

      当达海得知沈阳同九原的时差为半个时辰以内,阿勒楚城同九原的时差为半个时辰以上,达海的表情有些异样。

      再之后便是几位读书人负责民历具体的筹备工作。

      比较万年历之后发现,直到明年,再没有日月合朔发生在子时附近的情况,所以民历与皇历的大小月安排并无差别。

      但是万年历中的节气安排同皇历差别巨大。二者在夏至、冬至两天是相同的,之后二者节气差距越来越大,到了春分、秋分相差足足两日!

      这种差距孙一知道其实是不同的算法造成的。明朝的节气划分是平分一年的时间,后世的万年历是平分地球公转轨道的角度。这完全是汤若望鼓吹西式历法造成的。

      其实平分一年的时间、平分一年的角度各有优缺点,只不过明朝钦天监那帮人说不过汤若望、比赛预测日食也斗不过汤若望,崇祯历书就采用了平分角度的算法。也正因为如此,崇祯历书完成以后崇祯皇帝迟迟不敢颁行新历。

      清朝入关,为显示自己的法理地位,将崇祯历书改个名字立刻颁行了平分角度的《时宪历》。

      民历采用那种节气的划分方法,孙一决定交予日后大家讨论。

      所以孙一将万年历中从今年壬申猴年一直到十二年后的甲申猴年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时刻换算成九原时间,抄录在一张纸上,准备予以公布。

      贾道士为此专门写成一篇文章,首先说明为什么要施行民历,其次解释九原时间的一日一百二十刻制,再次列明全国大城市同九原时间的时差,最后诚邀天下人共同演算民历,称之为《民历正论》,落款建文惠帝后人朱平凹。

      孙一的那张纸,经耿秀才整理之后,称为《十二岁太阳四象表》,作为《民历正论》的附件,请大家验证。

      孙一得了启发,又换算了未来十二个月的朔望时间、朔望当日的月出月落时间及日出日落时间。耿秀才整理之后称为《十二月太阴朔望表》作为《民历正论》的第二个附件。

      毕竟验证两至两分一年只有四次机会,有了《十二月太阴朔望表》,民众第一年之内就多了二十四次验证机会。

      达海特意请求耿秀才多为他抄录几份《民历正论》,说是回到满州国要传给文馆同事。

      耿秀才一边抄写,一边打趣达海:“达海兄就是贱命一条,一来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忙碌,反倒气色好些了。”

      达海笑道:“可不就是贱命么,在卫生队喝了一些稀粥,药也没吃,一忙起来反而觉得有精神了。”

      正忙碌间,外面轰隆、轰隆几声巨响,杨日天和孙定辽随后笑着进屋。

      “是满州国进攻了吗?”,朱平凹急忙问道。

      “没有”,孙定辽回答,“是我们把满州兵修的拦河坝炸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