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86章 荨麻 (第2/2页)
其实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一直远远领先于欧洲,到了清代才落后于西方。 公元四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一幅画上就出现过脚踏三锭纺车; 宋末元初黄道婆把脚踏麻纺车改成了脚踏三锭棉纺车; 元代王祯的《农书》里记载有这种脚踏式三锭棉纺车,同时还记载有脚踏式三锭麻纺车、脚踏式五锭麻纺车,以及水力驱动的三十二锭麻纺车。 可惜王祯的《农书》文字过于简单,附图亦失其真,后世三十二锭麻纺车制作工艺已经失传。 不过现在是崇祯五年,据王祯的《农书》成书不过三百年,麻依然是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服面料。 孙一估计大纺车在中国的某个地方还在运转。而且温木作家传的《梓人遗制》同样成书于元代,里面肯定有大纺车的制作工艺。 果然,温木作答道:“大纺车虽然我重来没有做过,但是知道制作的方法。不妨先易后难,从脚踏的三锭、五锭纺车做起。” 坐在主位的麻池村老者却浑然没有听见众人关于荨麻和大纺车的谈论,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嗫嚅着问道: “塔布囊得意思,是不是说九原守住了,我们可以不用搬家了?” 孙定辽同孙一、杨日天交换过这个问题。 只要天一下雨,石门就宣告已经守住了。如果想守住全部九原地区,那么防线就变成了二里半的大青山和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 杨日天的意见是,现在联军有了*和弩炮,二里半村正在试制铁雷,二里半可以试着守一下。 孙定辽有顾虑,狼山川在尽全力支援前线物资和人员,二里半能不能守得住,其实不取决于前线,而是取决于狼山川的供给能力。 孙一多方考虑之后,决定守二里半防线。 原因有几条。 第一,狼山川能容纳的难民仅仅三万。如果守住九原,从九原到青山嘴的阴山山南平原就都可以容纳难民。而且九原地区有成熟的田地,可容纳的难民密度比狼山川高。 第二,九原地区有现成的工业基础,麻池有纺织业、二里半有煤铁陶瓷业。而且九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后世就是一个从**到坦克装甲车和*的制造基地。 第三,九原地处草原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 但是孙定辽的顾虑很有道理,狼山川目前的供给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孙一权衡以后,决定只能从九原地区挖掘潜力,就地征发供给。 孙一于是向几位当地百姓代表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和参谋长的顾虑。 百姓代表立刻激动地表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就是把年轻人都拼光了,也要誓死保卫家乡。 孙一笑道:“不光要出人出粮,更重要还要出粪——人粪和牲口粪,用来酿硝造*。” 百姓代表郑重表态:“冬天百姓们就是冻死,今年夏天一颗粪也不留,全部酿硝!” ——当地百姓冬天都是烧粪取暖的。 随即总兵杨日天宣布,等石门的满洲兵一撤,以麻池村和二里半村参战的百姓为骨干,招收附近青壮百姓入伍,再成立两个营,分别称麻池营和二里半营,开赴二里半防线。 众人七嘴八舌地商议了一些细节,最后几位百姓代表推举大木作温伸居间协调裁判。 孙一便依着狼山的规矩,任命温伸为总管,位次在王尔牛之下。 朱军师向温副总管介绍了王尔牛在狼山的一些做法,诸如集中起来各行的把式成立神农苑,下面分为五谷厅负责粮食庄稼、耒耜厅负责机械农具、百草厅负责医药卫生,狼山川是如何提高笑驴,诸如此类。 几人讨论多时,天色渐晚,雨却不见小。 孙定辽挂念前线,担心留守石门的杨六和李广临敌经验太少,决定率几名参谋冒雨骑马返回石门。 孙一和杨日天、朱平凹、耿秀才、达海及众乡亲则留宿麻池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