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六章故事 (第2/2页)
为什么会死?” “祖母活的太久,太久了,一生也经历的太多太多了,从十常侍之乱……咳咳咳,祖母至今也活了近五百岁了,也算无疾而终了。”贵妇人虽然面色苍白,脸上却是带着浅浅的微笑。 周天人界,人之大限,可达千寿,但那只不过是对那些最顶尖的修士而言。 对于那些凡人而言,人之大限,不过匆匆三百载,能活到四百载,以是修炼有成,活过五百载,对于未成超凡窥道者,不过奢望。 这妇人显然未曾达至这等玄妙境界,这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能达到这等境界。 恐怕似这贵妇人一般,活至五百岁的,也少之又少。 毕竟,这个时代和其他时代。 这是一个乱世,一个天弃之时。 在这里,白骨千里,血流成河,随处可见。 似贵妇人这般的人能活到五百岁,对她而言,无疑是苍天对她极大的恩典了。 “小猴子,想听故事吗?” “祖母,你没事吧。” “祖母没事,祖母给你讲个故事吧。”贵妇人宠溺的摸着小王候的头。 “好。”小王候点了点头道。 “从前,有一个小山村,那个山村偏僻极了。” “山村里,有一个小姑娘,她还有两个小玩伴,都是和小猴子一样的男子汉。” “小姑娘和她的两个小玩伴玩得很好,有一天,山中来了一个老道,老道看了我们一眼,对小姑娘的其中一个玩伴说,我观你生有道骨,乃不世奇才,入我门下,将来可登仙道。” “祖母,那那个小姑娘的玩伴,最后跟那个老道走了吗?” “走了,一走就走了十年。” “十年,那他十年后回来了?” “是啊,十年后,他回来了,真成了一个道士,见到他时,小姑娘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仿佛成为了一个陌生人。” “直至后来,小姑娘贪玩,上山采药时,误入了深山,深山中竟然有蛮兽出没,就在小姑娘闭目等死时,那个曾经的玩伴,现在的陌生道士又出现,他没说一句话,只是用那不怎么健壮的身躯挡在了小姑娘面前。” “祖母,那后来道士和小姑娘怎么样了?” “道士浑身是血,但最后还是用手中的拂尘将蛮兽给杀了,而小姑娘就背着他,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燃起了火。” “火光的映照下,道士和小姑娘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那样的熟悉。” “对了,那这个小姑娘的另外一个玩伴呢?” “因为家里的原因,他在道士离开五年后,也离开了这偏僻的小村子。” “但这位玩伴从小就很爱读书,而且非常的聪明,离开偏僻的村子后,更加的勤奋努力,最后竟然成为了名达一乡的贤才,并在离开村子的五年后,考取了乡试解元。” (PS:东汉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而这乡试属于科举制,科举是隋唐时期才建立的,但此处为了剧情需要,所以进行酌情添加。) “后来他回来找小姑娘了吗?” “他回来了,又走了。” “为什么啊?” “因为他看到了小姑娘和道士在一起,所以他又走了。” “这是为什么啊?” “这个啊,小猴子长大你就知道了。” “那祖母后来呢?” “后来,在小山村中,道士和小姑娘又平静过了十年,这十年来,小姑娘逐渐长成,春心开始萌动。” “终于,她忍不住了,跑去向道士告白。” “那道士接受了吗?” “道士非但没有接受,反而跑了,又丢下了小姑娘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小村子里。” “那道士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知道。” “啊,那之后怎么样了?” “之后,之前那个书生玩伴又回来了,他见小姑娘一个人,没有说话,只是卸下了一切,在这僻静的村庄住下,这一住,就是十年。” “十年,很短,短得不过须臾一瞬,但也很长,长得足以让人忘记一个人,重新接受一个人。” “这十年,书生告白了一千次,在一千次时,此刻已经不是小姑娘的小姑娘,终于答应了。” “那天,小姑娘穿上了嫁衣,那是一件红如火焰般的嫁衣,在穿上嫁衣,嫁给书生时,小姑娘曾偷偷掀开盖头,却又看到了那个道士。” “那个道士也来了?” “不,或许是幻觉吧,因为小姑娘看见那个道士眼角落下了一滴泪,当小姑娘定睛一看时,那个道士又消失了,所以,或许那个道士只是小姑娘的幻觉吧。” “再后来呢?” “再后来啊,书生与她相敬如宾,并且生了一对儿女。” “就在她与书生儿女满月之时,她又看到了道士,也不知这道士是真是假,只见他手中的拂尘乱了一地。” “再之后,书生中了状元,带着已经为人妇的小姑娘来到了京城洛阳,至此,她以为她再也见不到那个道士了。” “那后来,这个小姑娘,还有见到那个道士了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