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节:泉州市舶司(2) (第2/2页)
泉州的街道虽然不是非常宽敞,但是却很干净。青石板路显得十分朴素平凡。李毓之和刘蕴一起走到了开元寺附近,在泉州,最著名的景点除了洛阳桥、清净寺、关王庙以外就是开元寺和东西塔了。虽然此时泉州东西塔中的东塔还在营建,要到近十年后才能完工,而西塔已经在三年前完工。在21世纪,这一切都是见不到的,李毓之的眼睛贪婪地看着这些,看着那些工匠正在为建设东塔而忙忙碌碌。 “开元寺果然名不虚传……”宋代佛教盛行,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寺庙,如临安府灵隐寺、泉州开元寺等寺院更是香火旺盛,善男信女往来如云。正是靠着信徒们对于佛教的虔诚信仰,这些名寺才得以弘扬佛法,将佛家思想传遍天下。 “大人,若是春日,这里可是观花赏景的好地方啊……” “是啊……”李毓之满意地看着人群和古老的木质建筑,不住地赞叹着眼前的寺院和古木……善于逢迎的刘蕴则跟在他的身后,不断给李毓之介绍着寺内的建筑和古树。 “报告大人……蒲大人有请!” 在开元寺内,听闻手下报告和带来的请帖,李毓之只是皱了皱眉头,随后,他就回复了正常的神态: “知道了,汝告知蒲大人,我定按时受邀……”李毓之打开了请帖,原来蒲开宗请他和提举泉州市舶司王会龙晚上到蒲府赴宴,共同商讨征伐勃泥的大事。 入夜,泉州的街道上点亮了几万盏灯笼。城市的繁华依旧没有随着夜晚的到来而减弱,随着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虽然泉州的繁荣远远不及临安府,但是也算福建路数一数二的…… 蒲开宗的府邸灯火通明,正北面华丽的红漆大门前挂着两个写着“蒲”字的纸糊大灯笼,紫檀木制成的匾额上写着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蒲府”。这些特征让蒲府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汉人家庭,而不是一户穆斯林人家。门口有两个彪形大汉提着刀在站岗,一脸警惕的盯着路上的行人。他们的举动让人一看便知他们是蒲开宗家里的侍卫。 李毓之应邀而至,在蒲家的大门前,他还是被人给拦住了: “汝是何人?竟敢私闯蒲大人的府邸?” “嗯,在下李毓之,今日接到蒲老爷的请柬,特来赴宴!”李毓之随手将请帖拿了出来。 “对不住,李大人……小的有眼无珠!”方才盛气凌人的蒲家侍卫见到蒲开宗的请帖后急忙一拱手,给李毓之连连赔罪……出于礼貌,李毓之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淡淡笑道: “无事,请汝引吾进入贵府……” “是是是……” 蒲开宗家里的宴会上可以说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当然,因为蒲家信奉回教,所以餐桌上根本没有猪rou。 “蒲大人……为大宋江山万代,下官敬你一杯!”李毓之举起精美的银杯起身向蒲开宗致意,蒲开宗灰白的脸上依旧波澜不惊,他只是举了举杯子,然后将其轻轻地放在了桌子上。 “李大人……蒲大人不善饮酒,还是本官代为吧……”坐在李毓之身旁的提举泉州市舶司王会龙悄悄地向他说出了蒲开宗背后的秘密,对此李毓之当然不感到意外……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商人,蒲开宗肯定不会傻到在外人面前酒后吐真言。所谓的“不善饮酒”只不过是他的一个托辞罢了。 “敢问蒲大人,你可认得曾去勃泥之人?”良久,李毓之小心翼翼地开始试探蒲开宗,不料蒲开宗却提起毛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写完后将其递给了坐在一旁的大儿子蒲寿宬。对父亲一向心领神会的蒲寿宬径直就按照父亲的意思将这张写了字的白纸递到了李毓之手里。 “温陵通判蒲宗闵……他是何人?”李毓之的历史水平不如萧媞,所以对于什么蒲宗闵之类的“小人物”他自然是一无所知。不过对于蒲宗闵,在座的提举泉州市舶司王会龙当然不陌生: “蒲兄是下官的友人,他曾奉官家之命多次出使勃泥、占城、交趾等国,对这些荒蛮之地可谓了如指掌!” “嗯……到时征服勃泥,在下就上表天子,让蒲通判出任勃泥统监吧!” “统监?是何神也?”王会龙和蒲开宗都糊涂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统监”是什么官职……而李毓之则很耐心地向他们解释道: “所谓统监,就是将来大宋在海外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宣抚使。只不过他是官家在当地的钦差,可以向土人征收赋税徭役,若土人不服,统监可立刻调集驻军镇压。除此,统监须服从朝廷命令,每年向朝廷提供各类奇珍异宝和稻米、煤、铁、铜、石油、巨木等物,以供朝廷抗蒙之需。如此一来,我大宋在勃泥获利,可达市舶之利数百倍!而蒲大人的生意也可以一本万利,日渐兴旺!” “若真如此,我等愿助朝廷,全力拿下勃泥小国!” 被利益吸引住的蒲开宗父子不由得信誓旦旦地向李毓之保证。果不其然,商人最喜欢的就是利益,只要能给他们厚利,就不愁他们不为朝廷效忠。或许,这就是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质最好的体现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