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二章 飞往月亮的翅膀 (第2/2页)
,王一男问, “脉动生产线建立之前,我们一个月大概能生产4-5架”,杨总师说, “三个月之后就可以建成一条新的脉动生产线,每个月至少能生产15架以上”。 “那问题不大,半年基本上就可以实现对整个华国的稀疏覆盖了”, 跟杨总师又闲扯了一会,特别是重点关注了那个先进中等推力发动机,前段时间,王一男还在帝都航天大学找了一个团队,在这款发动机的基础上,开发独立的补氧系统。 所谓的补氧系统,就是在低空大气密度足够大,氧气含量足够丰富的时候,发动机本身的进气道就可以提供燃料充分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但是一旦发动机工作在更高的高空,比如说十万米以上,空气含量包括氧气含量非常稀薄的时候,独立的补氧系统就能够将携带的液氧气化,补充到燃烧室,以便燃料可以充分燃烧。 实际上就是让一台发动机既能当在大气层工作的航空发动机,也能当成在大气层外工作的航天发动机使用,让低成本的太空穿梭成为可能。 在研制补氧系统的时候,几个帝都航空大学的博士生脑洞大开,提出了一个天才的创意。传统的发动机进气和燃料的混合方式都是固定的,这样对燃烧室里面燃烧行为的控制是非常弱的。 一般的补氧方式是在燃烧室的前端,也就是在进气道的末端将气化的液氧跟进气道压缩进来的空气混合,但是这帮脑洞大开的博士就问了,“为什么不能将氧气补充到燃烧室的指定位置呢,这样还可以控制燃烧的热力学构型,达到更好的燃烧效果”。 本来这种脑洞也只是想想而已,实际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但是刚巧,材料学研究室获得了重大的突破,耐高温可塑性很强的材料能够批量供应了。 于是从燃烧室的室壁出发,十几根耐高温的喷管和长在喷管上的几十个喷头均匀的分布在整个燃烧室,这样液氧就可以直接在燃烧室气化,输送到燃烧室的任何位置。 结果这个补氧效果好的不行,高空台测试的效果把所有人都惊呆了,远远超过目前国内最好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甚至超过毛子rd180的水平。 结果116所发动机研究室的研究员们嫉妒坏了,典型的喧宾夺主哇,航空发动机被你们魔改成航天发动机,结果比正牌的航天发动机还要牛,这是闹哪样呢。 没办法,咱们也开脑洞吧,结果你别说,有一位年轻人看着被魔改后的燃烧室突然冒出来一句,“他们这个魔改的喷嘴,可以用来补充氧气,也可以用来供油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燃烧的模型是最困难的,每一型发动机都会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计算模拟,当然更重要的是实际试车,但是一个燃料只能在很有限的两三个位置进入燃烧室,和能够在几十个位置参与燃烧过程的发动机,从潜力上来讲差了无数倍。 当然复杂程度也差了无数倍,不过没关系啊,有现代的超级计算机,还有哥德尔系统呢,总能找到在什么样的工作高度,什么样的推力要求下最佳的燃料进入燃烧室的方式,只不过参数增加了几十倍而已,燃烧效率不要说几十倍吗,增加个50%那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了。 王一男跟杨总师仔细讨论了一下发动机的事情,在经过这一次魔改之后,虽然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试车,但是原型机已经制造出来了,海平面推力达到了恐怖的10吨,要知道,这可是没有加力燃烧室的版本,考虑到发动机和附属机构的重量,推重比达到了更加恐怖的15。 这已经妥妥是超越蓝星的黑科技了,加上附属补氧装置之后,比冲还是超过了rd18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星辰大海的大门,因为有了这样一台魔幻的发动机,已经为王一男敞开了一大半。 “还记得你跟我说过你父亲的事情吗”,王一男问周慧, 周慧手一抖,车速也不自觉地降低了一点,“嗯”,周慧很轻很轻的嗯了一声,不仔细听,王一男都听不到。 “我总觉得月球背面的那这种人造的结构物,跟最近”,王一男的话说到一半猛然停住了,好像,似乎南太平洋上的激光黑洞这件事情还没有解密吧,不能随便往外说的,他只好硬生生的止住了。 “跟最近什么”,周慧问道,王一男连忙岔开话题,“跟最近公司的一些研究相关”, “你不是说过想去看看吗”,王一男笑着说,“明年,最迟后年”, “我带你去看看月亮的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