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_第十一回粮多难储兵多难藏季历出访师兄聚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回粮多难储兵多难藏季历出访师兄聚首 (第1/4页)

    第十一回

    粮多难储兵多难藏季历出访师兄聚首

    公元前1147年,商帝武乙元年,周王姬亶十年,周国自公元前1156年立周国以来,已经过十年的国内平稳全速发展,十年中,通过周王姬亶的励精图治,可谓是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人丁超旺。周王自公元前1166年得其父姬类传位豳国国王之位,经过失国之痛,又经过再次崛起之路,纷纷雨雨已执政二十年,已经磨练成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对政治的敏锐炯檫力和敏感性神经以达到敏感症的状态,对于一位政治家来说,他六十岁这个年龄特征是政治家的政治生涯的刚刚开始,政治手腕老辣,眼光独到,前瞻性强,大局观尤为突出。在相宰张驰和众位大臣的共同努力下,全力以赴推行周王“九诏”的改革开放政策,周国现在是兵强马壮,百姓小康,可谓国富兵强,国富民安,实现了周王的不与民争山,不与民争水,开放一切能开放的各类资源,让民富,达小康的第一个十年梦想。

    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秋收已过,周王收到了十年来第一次的纳征粮,他兑现了十年无公田的承诺,这是第二个十年开始,他还要兑现十年半公田的承诺,也就是说在下个十年内,仅仅是征收公田部分的一半的粮食,私田免税,公私田的比例是公田占11%,私田占89%,周王要坚定不移的按照《九诏》走下去,这是人民的福祉。老百姓们家家有余粮,三年耕种私田最少余一年可食粮食,九年最少余可食三年粮食,再加上公田部分全免的十年粮食换算成一年可食余粮,老百姓们现在每户最少也得有余粮可食四年余量,最多的有余粮可食七年的余量。老百姓富裕了,即使是遇到一年两年的灾荒年,老百姓们也不怕了。

    周王九诏的三十年规划,按照三步走的计划,已经实施第一个十年,十年中周地人口增长到30万,部队建设兵力已达3万人,这在西部算是最大的人口国,这在西部算是佣兵最多的兵团国。

    接踵而至的是十年大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周国境内,来自大量移民入境的居民和大力提倡鼓励生育的新生儿,形成人口猛增和生育朝,现在每家至少三个兄弟,还有女孩,这批孩子现在十岁,再过十年,孩子二十岁,第二次的新婚生育朝又要开始,人口至少三倍增长,二十年内人口最少增长五倍,达到一百五十万人口,地少人多,岐山之地无法容纳,这个问题不能再等到十年后再说吧?现在就要摆在面前,提到日程上来,人口安置问题先要解决。首先要安置第一批从外地迁到岐山的孩子,当年十二三岁以下的孩子,现如今,已经二十多岁,长大成人,要成家立业。周城城内本来规划容纳二十五万人口,现在已达三十万人口,已住满,无法在容纳人口发展,除非耕地减少,住宅用地增加,周王又不肯答应,说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农业之国的根本,无法确保老百姓们的温饱,又影响国家的发展进程。

    第二个问题,余粮问题,粮食多了,储存问题。老百姓们的储量已超过他们的储存能力,加之储存方法,储存经验,储存条件有限等因素约束,无法保证粮食不霉变,一旦霉变,损失太大,辛辛苦苦,起早摸黑的收成,到最后造成不必要地损失浪费。老百姓们储存粮食也就最多三年的余粮,让他们一下储存五年以上可食的粮食,那也太难为他们了,百姓条件有限,不是国库储存,有技术,有地方,有条件,可确保粮食不霉变,不损失。

    问题来了就想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虽然是大问题,但周王认为:“这是开心的问题,还要大力提倡发展,不能因为粮食多了而烦脑,不能因为人多了就不生育,还是要鼓励多生多育。这个问题本王会解决的,这样的问题越多本王越开心,本王越有事情做。”

    传相宰马驰单独来见。

    相宰应传而至。相宰今年已经四十多了,这两年日子好,已经发福,大腹便便,不再和驸马司徒大人梁醇比帅了。

    周王和相宰谈了两个问题的具体情况,征求相宰有何解决方案。

    相宰道:“陛下,微臣也考虑到这个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向陛下汇报。”

    “那你说说看,怎么解决。”周王问道。

    相宰回道:“微臣想,外来的第一代住城内,现在大家都富裕啦,就让富二代住城外,富三代住郊外。”

    “具体说说。”周王问。

    “百姓们现在都富裕啦,手头有,所以以后城外分流人员不再免费提供房产,这样司空部造房置换来的余粮一来用于造房工匠的工资待遇,以后就由司空部直接发放,不再需要国库拨粮了,房屋置换来的余粮,有多余部分就充到国库。可保粮食因私人储存条件有限和储存时间太长而导致霉变的损失,每年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不断的置换,可确保粮食的储存的安全和国库的增收,同时可解决老百姓们因人口的增加而带来的住房问题,一取两得,等价交换,还便宜了百姓,国家又没占老百姓们的便宜。陛下,这还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相宰说道。

    “一年余量换成一套城外独院房,两年余量置换一套郊外四合院房,老百姓肯定肯,多合算啦,大家会争先恐后的去置换。城外的田地还是按照政策规定,半公田,一家兄弟三人,老三继承城内原有房产田地,另外兄弟俩,老大老二先成家,到城外另立成家,田地按照政策划分,也按照十年半公田来征纳。”相宰继续解释说。

    “相宰,这个办法好,不过,城外、郊外也只能最多容纳五十万人口,不到十年就住满了,后面怎么办?”周王问道。

    “富三代没有地方住的话,没有地方住就找地方住了。”相宰意味深长的说。

    “好,看来相宰早已胸有成竹了,那就你负责找,岐山这个地方也是你找到的,下一个地方也由你负责找,找不到你就下课,走人。”周王开玩笑的说。

    “只要陛下同意,我肯定能找得到。”相宰马驰说道。

    “说说,说说。”周王急不可待的想知道。

    “请问陛下,先祖圣母姜塬之墓和始祖后稷之祠在哪?”马驰问道。

    “在我周地邻边之东,漆水之东,武功之地,与这,有什么关系?”周王问道。

    “那块祖地本来就是陛下祖上的吗!按照遗传之理,传承于陛下方为正理,那里人烟稀少,不稠密,住点人不会不给住吧,武王不会那么小气吧,到时候我去和他商量商量。”马驰话中带刺的说。

    周王手指着相宰大笑:“此事以后再议。”

    “陛下,还有一件事,微臣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