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 比武论英雄 (第1/2页)
按照大明旧例,鸳鸯战袄每三年给赏一次,可实际情况是很多队正,他们的鸳鸯战袄怕是十年都没有换过了,就算是偶尔发下来一套,拿到手的也不知在仓库里放了多久。 穿在身上一股霉味不说,缝的线也烂了,里面的布头也露出来了。这样的军服实在是够呛。最后还是史德威和戚忠国二人亲自解释,这样的鸳鸯战袄会每年发一套,新兵们这才舍得穿上身。 没错,就是每年发一套,一开始史可法说了之后,连手下二员大将也不太理解,这待遇也太好了吧,不过史可法知道,和后世的企业半年发一套工作服相比,这还算是苛刻的。这就是二个时代的差异吧。 等到新军都穿上鸳鸯战袄之后,统一的着装看上去就是精神。一色鲜红的鸳鸯战袄,头戴红笠军帽。脚穿革翁布鞋,显得英气勃勃。当然,这还只是初步配置,等到作战时,各人还要披甲,脚穿铁网靴。而到了冬天,需要再配上皮袄、皮帽、皮靴。说不定以后会有去辽东作战的机会。到时候都要做好准备! 这次军旗,金鼓什么的也做好了,包括主帅军旗,将军令旗,队官的队旗。主帅的军旗高达三丈,上面绣着一只正在奋力奔跑的雄狮,作为新军的标志。寓意为中华雄狮,从此崛起。 将军令旗做了两面,分别交给史德威和戚忠国。 此外每个小队发了一面队旗,每个队正到时候插在自己背上。另外每个小队发下一个金鼓。 如此一来这次总的花费很大。刨去旗帜什么的不算,主要成本就是这批鸳鸯战袄,因为每一件的成本顶的上以往的两件。具体来说每一件需要上好棉花二斤半,还有细密阔白绵布若干尺,还有其他辅料。 万历年时物价便宜,白布一匹银价不过二钱,棉花一斤不过银价六分,到了现在,物价己经涨了不少。现今市面上的白布一匹银价四钱有余,棉花一斤银价也需八分,加上其他辅料,一套鸳鸯战袄要到一两五钱银子。 这还是史可法亲自监督相关有司,实打实的价格。中间绝没有什么‘飘没’。飘没是官场例行的规矩,打个比方说往前线将士运送一万石粮食,而最后到了将士手中,只能收到七千石,其余的在层层转手中‘损耗’了。这就叫飘没。 不过现在却没人敢把这种规矩用在这批军服上面。因为谁都清楚,这可不是朝廷出的银子,这是史可法自掏腰包的。下面有司胆子再大也不敢飘没到史可法头上啊! 不过就算是这样五千一百套鸳鸯战袄合计花掉七千六百多两,差不多要等于一个大县一年的税赋。史可法刚刚抄家得来的银子,一下子就去掉了一大块。然后采购军马,拉炮车的驽马,也是花费巨大。 明初时,马价分为上马、中马、下马,以米绢交易。上马值米四石,布绢各四匹。中马值米三石,布绢各三匹。下马值米二石,布绢各二匹。而到了现在,一匹上等蒙古马每匹需银十八两余。中等者十四两余,下等者八两余。作为新军使用,自然全是上马。如此一来七百匹马要一万多两,还不算日常喂料的花费。 史可法不禁感叹,这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啊。不过看着眼前的五千劲卒,史可法心中喜悦无限。强军的面貌已经出现了! 随后几天,军器局精心打制的长枪,盾牌,腰刀也已经送到,这还只是第一批,以后还会源源不断的送来。和以前那种粗制滥造的兵器相比,这些兵器的质量发生了质的提高。 放眼天下,建奴的兵器公认为上等。而现在这批兵器,双方正面对抗可以丝毫不落下风!再也不会出现什么互相砍了几刀腰刀就断了,刺了几枪枪就断了这样的恨事。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史可法大大提高了匠户的待遇,另一方面也是奖罚机制的完善。现在每件兵器上都有编号,日期,如果出了问题,出自哪个匠人之手一查便知。其实以前生产的劣质兵器上也有编号,甚至还要详细。可是哪怕制度再详细,也是等同虚设。 试想整个军器局从上到下都已经烂了,谁还会去详查呢?而现在则是大不相同,每个匠户都清楚,现在兵器打制的好与坏,多与少,直接关系着自己的腰包,关系着一家老小是吃rou还是吃糠。所以都是用心再用心,和以前种种都是彻底告别了。 第一批送来的是长枪,盾牌,腰刀各一千把,都是冷兵器。不过根据押送兵器的军器局小吏道,新式鸟铳也快了(他们习惯把燧发枪称为新式鸟铳)。‘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