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六章 江湖之远 (第2/2页)
仍然娓娓而谈:“你们也都是读过书的人,像我这样秉性的,自古以来有辅佐帝业至终的没有?你摇头了,足证我的所见不谬。有些颇有才能的人只知进而不知退,终致陷君于不义!这是一层;再一层,王上如今要办两件大事:征战列国,无需用我文弱书生;改革制度,又无需我在朝领权。我本是江湖之人,游于江湖之上,为圣朝盛世讴而歌之,不胜于在朝么?” 后头这些话,都是沈炼在奏折中写了的,老庄气味极浓,谢澜却是闻所未闻。却也叹息道:“先生欲学李青莲赐金还山,高风亮节可赞可叹,只是以先生之才如此,我总觉可惜了的。” “以阁下的身份,在江湖上为王上卖力,这身份,这作为,才是更有利的吧。”萧言深知沈炼身份,看破不点破,“此所谓天子可得而为友,不可得而为臣之理。” “我料王上也会这么想,”沈炼似笑非笑地道,“王上雄才远虑,非常人能及,必能去此俗见。” “泛舟五湖,浪迹天下,亦不失豪杰本来面目。”郭彰说道。 沈炼只打量着郭彰道:“这又何必呢?你与我不同,细想就明白了。”说到这里,他迟疑了一下,“我这话只对知心好友言进,如果不如你意,只当我没说罢了!” “贤弟,王上是念在你一片赤诚之心,无惧权威才会委以重任。千万不要忘了这一点。”沈炼的话重重地撞击着郭彰的心口,”翠姑的事情,我也很遗憾。只是,人都是要向前看的。” 当局之谜,旁观者清。郭彰的变化,沈炼看得清清楚楚。当年肆意谩骂,纵情饮酒,沉迷于诗情画意,魏晋风流的才子已是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深谙官场之道,游刃有余的经验老手。沈炼大致猜得到缘故,爱人的无故去世,使得郭彰失去的太多,权力和地位的欲望如同迷药,才能将他从痛苦之中短暂的脱离出来。 空空的心,总需要什么去将它填满。漫长的人生也同样,总需要点什么目标才能走得下去,不是么? 只要不迷了心窍就好,沈炼如此希望着。 “我明白。”郭彰点点头。 只要希望尚存,自然要向前看。 宴饮移时,谢澜起身向着曹泽,萧言敬道,“二位皆是文武双全的能人。如今王上虽有心责罚,但还是欣赏二位的才华的。今日远去,正为来日大展宏图,君不必自弃,一路要多多保重!” “我哪来的宏图?”曹泽对谢澜这样的“杂揽”向来头疼,但今日送别,见谢澜神色如此庄重,情挚意切,虽是语中有所规戒,却也是正论,平日所存的那点芥蒂,也不禁扫除尽净。见谢澜冲着自己说话,也不禁感慨道,“老夫人生起落的况味,既已尝尽,又逢圣主遭际拔识,此一生已不为虚度了!自然是如王上所言,尽老夫微薄之力,弥补错误罢了。” “曹公道行高深,小辈十分敬仰。他日或与曹公车笠相逢,如不见弃,若能赐教,心愿足矣。足下再会都城之时,我与你更酌论道,再作几番切磋!” 曹泽不禁微笑道:“好,一言为定!” 沈炼在旁听着,只觉万般凄凉,说道:“我们这是暂别,这些话都太凄凉了些。你们遇有便人,可常捎信来,如有急需,也可由驿道传送,鱼雁往来还是方便的。” “这个自然,一路上艰难险阻,所要办的事也十分复杂,少不了你帮忙。”萧言插嘴道。 “给钱的话,一切都好说。” “咱们办的可是官事!” “熟人的话,打个八折吧!” 时辰渐晚,众人这才执互道珍重,拱手而别。郭彰便令:“牵马来!” 两边三十余名随从听得钦差大臣下令起程,雷轰般“喳”的一声排开卤簿仪仗。郭彰扶曹泽上了马,自己也翻身上了坐骑,三声炮响大队人马开始躜行。谢澜等人一直等到望不见他们背影,才各自回城。 郭彰在马上回首,望了一眼愈去愈远的城门,在荒郊外远眺危楼高耸,也勾引起自己的心事。自己当初就是从这里进城的,孤身一人畸零飘落,举目无亲,衣食无着,那是怎样的惨景!遇到倾心之人,却又眼睁睁看着她离去。今日又从这门里出来,已是代王上出巡的煌煌钦差。,回想着发生的一切,恍若隔世般。青鬃马配着九蟒五爪的獬豸神羊补服官服,萧稹钦赐的天子剑紧紧握在手里,一切的荣耀此时似乎都凝聚在郭彰一人身上。 阿翠,你看,一切如我所愿,我做到了。总有一天,你也会重新回到我的身边的。 郭彰想着回过头来,将鞭一扬,刚想说“未必春风才得意,乘着秋景走路也会令人豪兴勃发”,却见曹泽,萧言面色沉郁,便咽了回去。 萧言已有些察觉,他微微一笑道:“麦收八十三场雨,京畿退了圈田,老百姓有心种地,前几日的雨倒是好得很。”曹泽皱眉道:“阿言说的是。只是百姓似还有疑惧之心。咱们已走过有三十几里了吧?一路上秋耕的人并不很多。” “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人,连都城附近都如此,何况其他地方呢。”曹泽略顿一下又叹道,“打了多少年的仗,再加圈地又夹缠不清,如今已是哀鸿遍野,极目荒凉,民生待苏啊!” 一个是“秋风得意”,一个是“极目荒凉”。一样景物,二人心境不同,感受也就各异。郭彰是个极聪明的人,立刻意识到这一点,觉得自己应该适应曹泽萧言的情绪,忙笑道:“曹公总以民生为念,晚辈钦佩之至。晚辈此行,许多不懂之处,还望多多指教。” “我们算什么以民生为念?这还不都是我们弄的?”萧言自嘲道,“民生为念那是王上的事。不过你这点愿心倒是有益于百姓的,愚兄便瞧着你的!据我看,如不打仗,五年便可恢复元气,再打起来就难说了。” “仗是再打不得了。”郭彰接着道,“再打,百姓、朝廷都受不了。” “这由不得你我,也由不得王上,要看三朝怎么想。”曹泽冷静分析道,“不过老百姓不愿再开战,这确是实情。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三朝敢冒这个大不韪,便是死路一条。只不过终是损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别叫后汉,燕国捡了便宜才好。”郭彰听了点头不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