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部得风0048 (第1/1页)
1942年,伪满洲国康德九年,这一年的春节来得很晚,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到来时,已是阳历的3月6日了,而这一天的阴历才是正月二十。 春节来的晚,过了春节,气温回暖的速度明显的加快了,过完惊蛰,正月还没有结束,父亲便带着行李,坐着三大爷赶着的大车到学校报到了。 学校草创,校舍自然成了最大的难题。这了能让这些首批录取的学生们能尽早的正常开学,伪土岭县政府,按照伪四平省意旨,在县城南关小学,也就是土岭县于清朝宣统二年,即1910年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学校——县立南关小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土岭县实验小学设立了四平省立土岭县国民高等学校。 因校舍紧张,第一批仅录取了50名学生。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尽快入学,土岭县举全县之力,在大力的修建新的校舍。 劳作终有成果。 一年的建设,换来了惊人的喜悦。 1943的暑假结束后,这所最初借用南关小学的四平省立土岭国民高等学校,终于在县城的西门里路北关帝庙,也就是后来土岭人熟悉的土岭粮库,现在的名都花园住宅小区的西侧建成了。 这是一座日式建筑,教室、宿舍均为青砖平房,为了便于开展各项活动,又建了平时供学生使用,县里有重大公共事务时供社会使用的砖瓦结构的礼堂。 是时,该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满语)、作文、日语、数学、理化、农业常识、图画、音乐、国民道德、军事训练等。 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内容,面对这全新的一切,父亲很快适应了这里的一切生活。 风华正茂的父亲,深知家中,为其供读的艰辛,愈加发奋地学习。 父亲没有音乐天赋,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音乐课上时常闹出许多笑话。结果,我们8个孩子也都遗传了父亲这方面的基因,没有一个人懂音乐,每每张口唱歌,下一句没有一次能和上句的调对上的。 当年,父亲所有的学业,除了音乐课外,其它的各门学科全是年级的前2名。 当时的校园里,在课间活动时,长长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全校师生每当看到此情此景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一笑。 师生们看到的是: 每每在课间活动时,总有一个个子高高的,面色白晰,长方脸,身材笔挺,略显瘦弱,但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透着精明干练的学生身边,经常跟着一个个子不高,但胖胖的,挺大的脑袋,脸上泛着红光的学生。 这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两个人每到课间活动时,形影不离。 时间一长,即使其中某一人正在和同学们在一起高兴的说笑着,或在探讨什么问题时,只要另一人走过来,学生们便主动的让开一道缝儿,让这两个学生站在一起,而后放声的开心的哈哈大笑。 两人中,高个、瘦的,就是我的父亲鲍广德。 矮的、胖的是父亲的同班同学郑云海。 父亲是班级的班长,兼军事训练课的领队,也就是今天的体育委员。 郑云海则是班级的学习委员。 因为父亲是班长,郑云海是学习委员,两人又形影不离,于是班级的同学,便直接喊父亲“班头儿”,诙谐地称郑云海为“跟班儿”。 郑云海,家住土岭街,家境殷实,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尽管家中经济条件优越,但父母对其管教极其严格,自幼懂事的郑去海,在父母面前,从不侍宠而骄,绝无纨绔子弟的不良之习。更不因家境殷实而看不起农村来的同学,在班级的人缘也相当的好。 大凡家境殷实的人,喜欢助人的也多吧! 又因家住在本街,于是,一些家在农村的同学,有时有个应急的事要办,自然都找郑云海了。 家境好,吃穿自然不成问题,郑家的女孩多,男孩子少,因了这层关系,郑家的老太爷们对这个孩子更是呵护有加,每当家中有什么特别的好吃好用的东西,自然要比其他的姐妹们多,当然,懂事的姐妹们也从来不和这个弟弟或哥哥去争。 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男孩子本来的天性好动,这个小个子的郑云海又偏偏爱和父亲绞在一起。尽管个子不高,但在父亲的影响下,郑云海居然爱上了体育运动。 家里的经济条件好,吃得好,营养足,同时喜爱运动,自然吃的也比较多,结果,郑云海成了同学中的小胖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