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第1/1页)
孙盛楠抱着肩膀,靠在江桥的栏杆上,“你有时也会盛气凌人啊,也很高冷的啊。” 关欣瞪大眼睛望着她,“我有吗?”随即耸了耸肩,“好吧,你说有就有了……”关欣的嘴角扬了扬,一副骄傲的模样。 “我知道自己有时候做事情鲁莽,说话会得罪人。” 孙盛楠道,“是啊,你爸有时也很头疼,就连余娜也拿你没办法。” “算了算了,我们不说他们了。盛楠阿姨,你觉得秦文宇怎么样?” 孙盛楠想了想,“也许……还不错吧,在公子哥里面算是很好的了。” 关欣摇摇头,“可我对他们这些人不是太感冒。” 孙胜楠一笑,“你爸怎么说?……” “我爸……说一切由我做主,他这个人嘛,说好听一点是高深莫测,其实就是老谋深算,盛楠阿姨,你看我爸会是怎么个意思呢?” 孙盛楠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出于对关欣的爱护,她也曾跟关彤闲聊过,但关彤只是微笑,似乎不想表态,而她也隐约感觉到,秦中明现在虽然位高权重,秦文宇又很自觉自愿的围绕着他的女儿。而对于这些,关彤自然是心知肚明,但他却只是付之一笑,似乎另有打算…… 关欣手扶着江桥的护栏,大江蜿蜒从海城而过,滚滚向前,消失在天际。 海城——人口密集、街巷众多。关欣出生在这里,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 她眼中的海城人是一定要按年龄段划分的,因为这些原住民区别真的很大。 30一代以及更老的海城人,其实跟中国其他地方的人都差不多。这群人基本上都是进国企或事业单位的,然后就顺顺利利的退休,如果是出身成分差的,那则进不了体制,所以一般都是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计。这代海城人极能吃苦,虽然子女众多、生活艰难,却不屈不挠、顽强拼搏。 40、50、60年代的人,占据所谓“低素质”海城人中的绝大部分,这些人受的教育基本都是初中,高中、中专都很少,能自强不息考个大学的凤毛麟角。他们数量众多,是海城“土著”的中坚力量。海城市区并不太大,像样的马路只有几条,解放大道、中山大道、建设大道、沿江大道。在这些马路两边的蜿蜒小巷里有大片的棚户楼、私房楼、筒子楼、单位楼什么的,土著们大部分住在那里,每天走街串巷,找人下棋聊天。 关欣家以前也住在一条街巷里,那是一个很有年代感的老院子,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后来关彤发了大财,关家便从老院子搬到了现在的别墅区。 绝大部分海城人普通话说的不标准,他们在任何场合都以只说满口海城话为荣。受到临近海市的影响,喜欢叫外地人为“乡里人“,大部分市民的粗言秽语张嘴就来,“****养的”,“下贱胚子”,“王八儿子”,不一而足。因为这群人几乎都在国企上过班,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下了岗。身无一技之长,心有满腹牢sao,只得无事生非,找茬掐架出出心中的恶气。 海城曾经是个工业城市,自然也就是个污染城市。解放后,国有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油然而生。几十年低能高耗的恶性循环,使海城总处于一种对中心城海市的贡献式发展当中。其结果就是海市发展的越来越好,而海城却始终原地踏步,变化不大。改革开放,国企改制,海城的国企90%都垮台或转为私企,这些人下岗后基本上都找不到正经工作。要么就是夜市摆个地摊,勤快点的就是卖卖早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