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山夜行_关于第三卷中------悬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第三卷中------悬棺 (第3/5页)

的崖洞墓。这崖洞墓中,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等几种类型。其中如79十二号墓,洞宽50余米,墓室规模巨大,内置十副棺木,显然是大家族几代人的聚葬之所。悬棺棺具形制有扁圆形、圆筒形、长方形、顶盖式和屋脊形等几种,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为楠木。随葬品多用仿铜礼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属器皿。贵溪悬棺是武夷山地区悬棺葬的代表,所处年代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当时生活在彭蠡泽东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于中国长江以南许多省区以及台湾和一些太平洋岛屿的悬葬的起源。这里悬棺数量多,随葬品丰富,其科学研究价值之巨大,素为海内外学者瞩目。

    龙虎山仙水岩,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绝壁之上,玉棺悬空,神秘莫测,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墓葬距今2600余年,为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越人所为,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百米悬崖绝壁之上的洞xue中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xue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种殊荣?成为千古之谜,至今未能破解。

    龙虎山崖墓数以百计,全部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整个崖墓群如一幅巨大画卷紧密相连在一起,极具神话色彩。龙虎山崖墓群是中国最早的崖墓群,是中国崖墓的发源地。除最集中的仙水岩有上百座外,马祖岩、金龙峰以及周围地区均有零星崖墓。它们的位置几乎都在悬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远远看去大小不一,随着洞xue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奇特的景观。

    79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和贵溪县文物陈列室对仙水岩崖墓群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联合发掘工作。在这次发掘中,共清理了18处鹰岩墓,发掘了棺木37具,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具、乐器等220件。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副保存至今仍完整无损的干尸。毛发皮rou和连接骨骼的盘腱均已消失,脱了节的骨头像大小珍珠似的镶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的完整骨架。

    贵溪崖墓出土的220件珍贵文物,有陶器、纺织工具、古琴等。其中陶器就有124件。这些陶器做工精细,不仅反映了当时手工工艺水平之高,而且根据其造型和陶纹就能准确地判断其所属年代。现陈列在贵溪文物馆中。

    龙虎山崖墓群的“悬棺”棺木大都用整大段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异。有较大的可容葬十余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一筒独木的“独舟棺”;也有现今常见的“方棺”;还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从考古发掘的陪葬品来看,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为古越族人,他们“习以水战,以舟代车,断发纹身”,居于山国水泽。

    宁武石门

    位于山西省宁武城西70公里处小石门村西极为幽僻的山谷内,峡谷深处有一个幽僻的巷弯,入口石壁如门,巷内林木葱翠,古建专家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考古专家认为石门悬棺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据考古专家们考证认为,石门悬棺是迄今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唯一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石门悬棺的悬葬方式大致可分为洞xue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洞xue式是在悬崖高处的天然石洞或人工石洞里放置棺材;悬吊式是在悬崖高处用铁链将棺材吊挂起来;悬桩式是在悬崖上凿洞,平插上木桩,将棺材搁到木桩上;栈道式是在悬崖中间凿孔插桩,铺成一个微型栈道,将棺材搁在栈道上。

    芦芽山一带的民间是盛行土葬的,而悬棺,当地人称之为石葬,可能是一种异常的葬俗,据专家分析,其安葬的人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当地人对长辈的孝顺,长辈去世后,置于悬棺,意即升天。

    其二:在疆场上战死的士卒。宁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百战楼烦地"的别称。战争后,当地人不忍死者暴骨遗骸,用松木制棺,予以妥善安葬,将棺木置于石洞之中。

    其三:是圆寂后的僧人。这类僧侣尚未修行到筑塔碹葬的程度和果位,多由僧侣及乡民共同制棺安葬,置于寺庙附近的石洞中。

    其四:是没有子裔的孤寡老人。由村民共同料理后事,制棺安置于村外石壁之下或石洞之中。

    其五:是外地商客及无子女的侨迁者。当地人厚道而淳朴,慈善助人之心浓厚,遇客死异乡者,必以石葬之俗安置。

    其六:是特殊年代的异常石葬。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施行过细菌战,山里人外出将菌毒传染病带入深山老林,有的几乎全家遭殃,存活者只有十之一二。死后,村人唯恐传染病蔓延,无人敢助理安葬,最后,尸体腐烂,只好由幸存家人将尸体抬至离村很远的石崖石洞中安葬。

    石葬悬棺虽不按坟莹风水等土葬程序,但也并非草率从事。尤为上待厚葬的是疆场上战死的士卒。一般安置石洞距地面较高以慰在天之灵。僧侣的安葬规格也很高。总之,石葬悬棺体现出当地人善良、淳朴及仁爱之心。据说,石葬年代并不久远,远至明朝中叶,近至民国及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宋代则多以火葬代之,今宁化一带发掘出的火葬陶罐足以证明这一点。

    至于这些悬棺的年代起始,至今还仍是个谜团,但据推测,这些悬棺的年代并不久远,远至明代中叶,近至清代或民国。

    僰人悬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僰人悬棺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xue式,即在岩壁上凿横xue或竖xue,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xue、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启未知,下止明代。

    麻塘坝悬棺“僰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系根据《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

    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xue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珙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