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93章 火绳枪 (第1/1页)
中国虽然是火药的发源地,是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但非常无奈的是,政府对火器并不重视,以至于火绳枪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是邻国日本。 史料记载,公元1132年,南宋人陈规造出一种在长竹竿内填装火药,喷火杀敌的火器,算是中国火器最早的雏形。 后来至公元1259年,在陈规发明的基础上,安徽寿春人制造出了一种叫“突火枪”的管形火器。 由于它是用竹子制成,容易被火烧焦,所以使用寿命不长。 后来有人针对这个缺点,逐渐将竹子改成金属材料,到元朝后基本都是铜制,形成了早期的火铳。 中国火铳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最重要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大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明军平定南海之役,缴获三艘海盗舰船,得到了“佛郎机”火器。 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跃了一大步。 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枪,需三人同时cao作一门,并不实用。直到不断掳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绳枪,明朝军队才开始批量装备以之对抗。 另一个阶段是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火绳枪以及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人。 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绳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大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第一批中国造火绳枪。 当时明政府手笔极大,直接就是一万杆。由此可见,明朝政府对军队装备火器的重视程度。 不过那个时候的火绳枪,被称之为“鸟铳”。 《武备志》中有言:“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鸟铳射程可达120米,枪管用熟铁制作,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 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 鸟铳的射击非常繁琐,大体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倒药,将火药从药罐内倒入药管,每管火药发射一发弹丸; 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 压火,用随枪的搠杖将铳膛内的火药压实压紧; 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搠杖将弹丸压入火药中; 装门药,将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而后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 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 以上步骤进行完毕,射手就处于听命待发状态。射击时,需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以蹲跪姿或立姿瞄准扣动扳机发射。 紧急时也可直接向火门点火,瞄准发射。 鸟铳存在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以及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和燃着的火绳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等缺点。 但无论怎样,热兵器替代冷兵器都是历史潮流。不管火绳枪有怎样的缺点,尚海都必须带着护卫积极训练,不让自己落后太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