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完) (第1/1页)
几样精致却并不奢华的小菜,一壶陈酒,除了随侍在赵昰身边的江国栋以外,再无他人在场。看着少年天子犹如大人一般从容自如的为自己斟酒布菜,文天祥也极为好奇的看着赵昰。 昔年福州继统时,文天祥虽曾与赵昰接触过多次,可是当时都是有旁人在场,赵昰很少有机会与文天祥这位朝廷右相单独说上些话。所以,严格说起来,这次才算是赵昰第一次和文天祥正式见面。一老一少君臣两人在礼节性的用过几杯酒,品尝几口菜肴后,文天祥先向赵昰开口询问了起来。 先是问起赵昰为什么会孤身一人只带着几百骑兵跑到漳州来,等清楚了原因之后,文天祥不禁沉声劝诫赵昰:“皇上,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更所况天子之尊。如今国家危难,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朝廷难有安稳之地,文武百官虽不乏忠贞为国之辈,却也有不少人心怀畏惧观望骑墙之徒。皇上身负社稷百姓,今后万不可再做如此随性之事了。” 知道这事确实是自己做的不对,赵昰诚恳的向文天祥认错道:“右相所言极是,朕此次确是过于孟浪了些。不过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朕自觉的这次却也算得上的得大于失了。” 听到赵昰从谏如流诚恳认错,文天祥心中刚感到一些欣慰,可接下来听到赵昰莫名其妙的说什么得大于失,言语中颇有自得之意,顿时就板起了面孔。 文天祥虽说在文武官员们面前对赵昰颇为尊重,可是私下两人独处时,仍然免不了有些大人看小孩子的想法。儒家本就最重礼教,身为天子更要威仪庄严,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身份。辅政大臣本身也就负有教导皇帝之责,看到赵昰似是有些轻浮随性。文天祥已经做好了教育赵昰一顿的准备。 赵昰平常确实是有些随性,不仅待臣下优容就连对身边的侍卫和宫女太监们也很随和。不过这一次文天祥却是错会了少年皇帝的心思,赵昰并不是指骑马闯祸得大于失,而是想到有机会挽回这位朝廷右相,这才心中欣喜万分。 在原本的历史进程中,如果没有赵昰的这次误打误撞将文天祥召回漳州,那么在赣南大捷之后不久,文天祥就将在元朝军队的四下围攻中兵败溃逃了。也正是这次大败,让文天祥从此再也组织不起军力来与元军对抗,而他的家人包括妻女也都是在败逃之际被元军所俘。 大元江南东路宣慰使张弘范退守赣州,除了因为初时宋军来势凶猛锐不可挡之外,也存有坚守赣州吸引宋军,然后再由各路援军从外围再包围歼灭宋军主力之意。自准备退守赣州之初,张弘范的亲信已经向后方各处元军送去了求援书信。 现在文天祥刚回师漳州,从各处驰援的元军已经在赣州城外汇集起了数万的大军,并在张弘范的统一指挥下,开始准备大举进攻龙岩、漳州。 在文天祥并不知道的情况下,赵昰其实已经挽救了他麾下数万大军的性命和文家上下十几口家眷的生死。只是这份功劳即无处可表,也没人会领情,文天祥在退军回师漳州之际,其实是很不甘心的。眼看着有可能攻破赣州,将张弘范所部的两万元军精锐一举歼灭,却被皇帝一纸手谕召回。如果不是文天祥担心皇帝孤身赶到漳州是朝廷内部出了什么大事,他肯定不会放弃继续围攻赣州的军事行动。 文天祥面色不快的开始对着赵昰大谈礼教,从《礼记》开宗明义的主旨: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再到后面的《礼运》、《礼器》、《学记》等等,在这位大宋昔年的状元面前,赵昰被右相大人引经据典劝诫的头晕眼花,却连还口的余地都没有,只能不断的唯唯称是。 可能文人都有种好为人师的通病,等文天祥结束了这次口若悬河的劝诫,而赵昰又很是配合的一幅受益非浅长进不小的样子,让这位右相大人满足了为人师表的幸福感觉后,满意的抚着颌下长须面带微笑的饮尽了一樽美酒。 君臣相得之际,赵昰也借机试探起了这位右相对于朝廷南迁的真实看法。毕竟在未经文天祥同意的情况下,赵昰已经让漳州胡家和城中百姓们启程南下了,这事如果不和右相说清楚,只怕又是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劝诫说教。 让赵昰略感意外的是,知道胡家和漳州百姓启程南下的事情后,文天祥只是面色平静的思索了片刻,就对赵昰的做法表示了赞同和支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